第16章 晚年時光(1)(2 / 2)

諾貝爾並沒有像別的富翁那樣購置一處別墅以安享富裕的晚年。1894年,他斥資130萬克朗買下位於瑞典韋姆蘭省的博福爾斯--古爾斯邦股份公司的一家鋼鐵廠及一家彈藥廠。為了扶持博福爾斯公司的發展,諾貝爾以購買股票的形式付給該公司250萬克朗。諾貝爾委托助手索爾曼聘請了一大批優秀的瑞典工程師來這個公司工作。博福爾斯公司之所以能在20世紀初成為瑞典一家擁有一萬餘名職工的大企業,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諾貝爾生前為這家公司所奠定的資金基礎和技術基礎。

“如果有可以完全依賴外國之產業部門的話,那該是國防產業了。瑞典已有的火藥工廠不加以維持,那是件愚蠢的事……我們目前雖還靠外來的訂購而生活著,但我們的目的在於創新,並非像蝸牛那樣亦步亦趨。”

諾貝爾居住在博福爾斯工廠附近柏格博的一所貴族莊園裏。博福爾斯的試驗室在1895年建成,比聖雷莫的大得多,這裏除4間試驗室和2所廠房外,還有製作炸藥的廠房和機械室、電解試驗室、水煤氣廠、大蓄電池房,備有供各種試驗用的特別器械。聘請了知名工程師和化學家在這裏搞研究。索爾曼擔任了監督,費裏特譯、拉奎斯特、西德荷姆(他的主要工作是做電解試驗)、隆格斯特羅姆和朗勒姆等為了實現一些試驗設計而辛勤工作著,1896年夏天,諾貝爾安排貝凱特從聖雷莫到柏格博,而索爾曼在前一年冬天回聖雷莫。諾貝爾無疑是想保持兩個試驗室同時運轉,聖雷莫的試驗室最初準備是供小規模試驗用的,柏格博試驗室是供能得出較複雜結果的試驗用的,但是這些計劃因諾貝爾逝世而中斷了。

在買下博福爾斯公司不久,諾貝爾又把韋姆蘭省的比爾波路易鐵工廠買了下來,主要從事開發高爐、貝塞麥特爐等。與此同時,他還購買了附近的卡拉斯大瀑布,他計劃開發這條河流的水電資源。這是瑞典利用所謂“白煤”的早期先例。而水電開發,成為現今這個國家擁有的最重要的電力資源。

諾貝爾也曾想過在祖國定居。但瑞典嚴寒的北歐氣候使諾貝爾病弱的身體很難適應,因此他隻能在每年夏秋季節返回瑞典居住一段時間,而冬春兩季就在聖雷莫度過。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自幼體弱,他的父母在信中常提到他身體不強健。他在20歲那年就去礦泉療養,在他整個一生中常接受同樣的治療。他工作的疲勞和經常旅行自然也傷害了他的身體。死神已經奪走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深愛的幾個人的生命,現在心絞痛又威脅著他自己的生命。1893年發生了一件事情,卻使他感到非常幸福和自豪。曆史悠久的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授予他名譽哲學博士的學位。他一向推崇那些一心專攻難題,毫不考慮其商業價值的科學家。這項榮譽使他深受感動,他仔細思索,為了真理而尋求真理是否仍然行得通。他給裏德貝克寫信說:

“現在就死未免有點可惜,因為我正在考慮一些非常有趣的問題。自從大學評議會授予我哲學博士學位以後,我幾乎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哲學家,而且開始覺得‘實用’這詞隻不過是個幻覺而已。”

1888年4月12日,路德維希去世,諾貝爾非常傷心,報紙上的差錯更使他沮喪,一名粗心的法國記者把路德維希說是阿爾弗雷德,稱他為軍火商:一個靠兜售殺傷力不斷提高的武器發了大財的商人。諾貝爾一生有過許多崇高的理想,有過大量的善舉,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友愛,現在用這一句冰冷的話來概括他一生,當然對他來說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談到這件事:

“……我這兒發生了一件事,對別人來說是無關緊要的,不過它提醒了我,使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個非常淒涼的情景:一個孤苦伶仃的人,臨終時沒有一個人在他耳旁溫柔地說一句話,咽了氣也沒有一個親人為他合上眼皮。我得找到這樣一個人,否則,我就搬到斯德哥爾摩,去同我母親住在一起。她至少不會對我的錢財打主意,撈好處。……事情發生的經過是這樣的:大約在半夜兩點鍾,突然間我感覺難受極了,簡直無法掙紮起來按鈴或是打開房門。我這樣熬過了幾個小時,心中琢磨著這是不是我生命中的最後幾個小時。看來是心絞痛複發,但這病決不是在化學實驗室裏得的。自那以後,我的心感到沉重,並且像這張紙一樣,四周框著黑邊。”

在此後他的信中反複說到死這個話題,例如1889年他寫道:“正如你所說的,我應當考慮幾件大事,至少有一件大事--從光明過渡到黑暗,從生命到未知的永恒,或者如斯賓塞所說,這個不可知的。你一定還記得英國詩人坎貝爾的警句:‘未來的事件先投下它們的陰影。’結束進一步事件的情況是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