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在家中排行第四,兄弟姊妹共六人,其中三人夭折,除俾斯麥外。還有一個大他五歲的大哥和小他十二歲的妹妹。他與小妹感情很好。當俾斯麥滿周歲時,全家遷居到柏林東北的庫寧堡小鎮。俾斯麥少年時代的記憶幾乎都得自於此。
俾斯麥全家遷居的原因是他父親在當地繼承了一片約八千平方公裏的田地。他們的家坐落在一望無際的麥田中,平房占地極廣,隻在中央有一間樓房,這便是俾斯麥幼年時期的住所。
有一次父親在樓上指著窗外廣大的田地對俾斯麥說道:“放眼所及的土地都歸我們家所有。”
圍繞在他們家四周居住的是佃農與仆役,俾斯麥就是在這種驅役別人的環境中長成,因此在他的心中深植了支配階級的意識。
父親曾指著牆上的許多祖先肖像對俾斯麥說:“你長大後也一定要像祖先一樣,做一個偉大的軍人。”但是。他的母親卻對他說:“你要努力讀書,長大後要像外祖父般做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其實,俾斯麥很愛他的父親,卻厭煩母親。喜愛交際的母親多半時間不在家,她似乎隻關心社交活動,而將子女的日常生活委托給仆人照顧。她信奉斯巴達式的教育,認為小孩應當嚴格管教,因此她常常不是以母愛來體現對子女的關愛,而隻以理智來教導他們。
不過俾斯麥對母親的強烈反感,並不是因為母親的嚴格管教,而是因為母親不把善良的父親放在眼裏。
一個寒冷的冬夜,母親在家中招待了許多客人,為了讓客人留宿,她竟然把自己的丈夫從房內趕出。當時年幼的俾斯麥為父親的遭遇大感不平。這件事令俾斯麥終生難忘。
還有一次,當俾斯麥指著祖先的畫像炫耀家世時,他的母親對他說道:“不要依賴門第來誇耀自己。”然後命人將畫像全部收了起來。
當時的俾斯麥在心中暗罵道:“有什麼了不起!暴發戶!”
由於這幾件事,俾斯麥變得更為輕視母親及母親的家族。
俾斯麥的母親是中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她的行為代表了一般知識分子對地主貴族的感受。
俾斯麥對母親的反感日增,同時將這種情緒轉移到中產階級的自由主義分子身上,這種憎惡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深。
二、叛逆性格
俾斯麥的父親是一位善良而怠惰的人,母親則是位性格冷酷而且喜愛社交活動的人,所以俾斯麥始終沒有機會接受雙親的教誨。
母親知道俾斯麥的稟賦優異,曾經對人說道: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但是卻沒有親自教導他,而把一切委托給學校和家中的仆役。
因此俾斯麥在七歲到十七歲的這段重要成長期裏,並未受到適當的家庭教育。
八歲時,俾斯麥進入柏林小學就讀,同學們都是中產階級子弟,隻有他一人是貴族後裔;而學校的教育方式極為嚴格,這更加深了俾斯麥的痛苦。
十二歲時,俾斯麥進入中學就讀,學校是母親選的,也是中產階級的子弟學校。在學校裏,他處處受到同學的排擠、揶揄。
“等著瞧吧!看看最後勝利的是中產階級還是我們貴族!你們等著瞧吧!”俾斯麥經常這樣在心中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