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都城驚變(1 / 2)

此時,齊國建國已十四年。

和很多中國人一樣,陳子雲雖然讀過中國通史,一般來說卻都不可能記得清爽這段曆史。

魏晉南北朝這段曆史混雜不堪,除了專家很少有人能把這些國家和君王記憶周全。而陳子雲恰巧有過研究,因為大學裏寫過一篇關於嶽飛之死的論文,認為宋朝皇帝不信任武將的根源就從這一時期開始的。所以對南北朝還是小有研究,沒想到此時派上了大用場。

有些東西不需要從史書上了解,齊高帝蕭道成在民間的口碑那是沒得說的。他在位雖僅四年,但為人寬厚仁慈,教子有方,兒子齊武帝也是英明神武。

曆史上誰都知道,從晉開始到南北朝,兄弟相殘,子弑父,叔殺侄,大臣殺皇帝之類的事層出不窮,一樁接一樁的懸案。說一到萬,就是誰有權誰心狠手辣誰就能掌權當皇帝。

齊國這十四年,在中國曆史上最黑暗的那段亂世中,就宛若一盞明燈,說是政和清明的盛世也不為過。

十四年間除了發生了一起唐寓之叛亂事件之外,也旋平之。國家基本無內亂外禍,君主不嚴苛收稅,百姓算是豐衣足食。

蕭衍帶著陳子雲等人乘車向都城建康行來。

一路上,集市眾多,人群熙攘,一派豐足景象。其時,女人不受理教約束,沿途多有各色嬌娘,錦衣布履,衣著華麗,越往都城,姿色出眾者越多,讓人目不暇接,賞心悅目。

陳子雲也心有所往,建康即是後來的南京城,他也想看看這個從東吳開始就是都會的城市究竟會是怎麼的一派繁華。

到了都城沒幾天,剛駐入事先買好的宅第,收拾各項物件,蕭衍拜見皇上稟職,一切都還沒安頓好,更無暇遊覽都市盛景,京城就出了大事。

齊武帝駕崩了。

一時間,宮庭內外,哭聲一片,隻是哭的人心情不同罷了。

對曆史上的齊武帝陳子雲知之甚少,但最近了解之後,對他卻是由衷的欽佩。

原來這個齊武帝真是少有的好皇帝,比後世人們書中寫的康熙乾隆什麼的要好百倍都不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時刻關心百姓疾苦,遇到災情總是親往一線賑恤,而且真金白銀掏的都是內庫裏的錢,就是自掏腰包救困救急,並不是拿國家的錢訪貧問苦。

這位主子,在位期間,多次獎勵農桑,減免百姓租稅;他還興辦學校,培育人們的德行,提倡節儉,從不做奢靡之事。

除此之外,陳子雲認為在中國曆史上他還做到了兩個第一。他是第一個提出要簡辦婚禮的皇帝;他是中國曆史上反腐敗最為徹底的一個皇帝,連皇子子犯法貪汙也不放過,查到真憑實據後,親手斬殺,這份狠勁讓齊國無數官員變得清廉自重。

陳子雲和蕭衍閑聊時,下意識地說:真是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當皇帝當到這個份上真是不易。

蕭衍看著陳子雲說:之郎常常說些令人詫異的俚語來,偏又如此恰當準確。你還不知道,皇上離駕崩前一天詔書,說:身死之後,布衣儉葬,除隨身一把刀劍之外,不入任何葬品,也不大做喪事。官員休息數日後就照常上朝理事。

陳子雲沉思了一會,終於下了決心,他認為有必要先向蕭衍說明他的一個看法,雖然作為幕僚,這既是應該的,也是危險的。但他還是這麼做了。

按說南齊老百姓在亂世中攤上這麼個好皇帝是個大好事,所以大家都可惜這個皇帝死得太早,京城百姓聽聞噩耗,有哭昏倒者。

此時,宮裏也是哭聲一片,但其中的大部分人,遠遠沒有百姓悲痛了。甚至有的人迅速地行動起來了。

中書郎、寧朔將軍王融第二次來到蕭宅的時候,是陳子雲出麵接待他的。

這是兩人的第二次會麵了,王融也是竟陵八友之一,文采稍遜於謝眺,也是當世少有的文學名家。何況其身居高位,品級比起蕭衍的職務還要高出兩級。

陳子雲非常恭敬地向他行禮,並讓小廝三良沏上好茶。

王融一麵還禮,一邊拖著陳子雲,急急地問道:蕭侍郎安在?我有急事要務尋他,子郎快快請他出來與我會麵。

陳子雲佯裝為難,慢吞吞地說:使君大人身體有些不適,實在不宜見客,王大人還是改日再來,或稍等數日他身體好些,在下請他去大人府上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