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城下一戰(1 / 2)

渦陽敗兵返回,太子元景隻帶回不足一萬人馬,折了足足六萬餘人。

耿仲氣鼓鼓地向陳子雲稟報說:元略根本就是無心戀戰,我看他是佯裝生氣,有意送城給北魏才是,兩萬人馬對陣二十萬人,不是開玩笑嗎?但我隻負責監軍,是防有人臨陣退縮,他主動進攻,我不能阻攔。

這也是陳子雲早就預料之事,元略也跟著元景回到彭城,此時身邊隻餘了百十人,早沒了大帥威風。陳子雲也懶得理他,他估計蕭衍旨意近日必到,心想,到那時再說吧。

北魏二十萬大軍和大梁國援軍幾乎同時到達彭城城下。但元法僧是又驚又怕,惶惶不可終日。因為自家軍隊不中用,已成事實,兩邊到達城下的軍隊數量又是懸殊之極。

北魏此時兵強馬壯,之前畢竟他們擊潰元法僧及大梁共計兵馬十三萬,也稱得上是戰績彪柄。雖然在駝澗損失近兩萬人,折損兩員大將外,但收了數萬元法僧降兵後,與朝廷援兵合為一處,兵馬總數遠超二十萬人,兵勢雄壯,士氣也未曾受到影響。從彭城高牆向遠處看去,北魏營寨從兩麵紮下,重重疊疊一眼望不到邊。

不知道大梁國皇帝蕭衍是怎麼想的,隻派了援兵兩千人,由豫章郡王蕭綜親自領兵前來。旨意由他接任徐州刺史一職,同時下旨封了元法僧為宋王,並同意元法僧南歸建康的請求。

蕭綜是蕭衍的二兒子,又是親王,但元法僧和陳子雲都心想,這點兵馬又怎麼可以與北魏軍一戰。

特別是陳子雲更是憂慮,他擔心如果此時讓人護送元法僧回建康城,他手下的兵馬都是北魏人士,難以指揮得動,而且在北魏大軍壓境之前,極易嘩變,臨陣倒戈。

所以,陳子雲一邊請見蕭綜,一邊上書,請示皇上蕭衍,讓他收回成命,先讓元法僧暫不南行,等局勢穩定後,或將其兵馬正式接管過來時,再另行安排其前往建康城去。

為了防止彭城守軍奇兵突襲,北魏人馬暫未攻城,各營寨深溝壁壘,先是牢固營盤。

陳子雲帶了耿仲、蕭關和三良三人在城上視察,看此情景,三人對視,不約而同的大笑起來。原來,他們對戰場上營寨的駐紮和進攻防守,早就做過精心的攻防訓練。這種營寨的駐守,看上去是圍城的好辦法,其實是自固其步,極易被破。三人都感歎遺憾,如皇上肯發宜興精兵,破此敵軍是易如反掌,不廢吹灰之力。

北魏紮好營寨,前出兩萬兵馬,準備了攻城器械。看樣子,是要預演嚐試攻城。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陳子雲等人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他請蕭綜將大梁國的兩千兵馬由其指揮,要出城一戰。

此時,南北朝中陳子雲因駝澗一戰成名,他的名字瞬時是傳遍天下,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蕭衍甚至得到戰報之時,在宮中大呼道:得陳慶之,乃天授我也,助我成其大業。這事是蕭綜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且陳子雲任詹事丞時,蕭綜也在宮學之中讀書,算是陳子雲的學生。老師向他請戰,雖然他認為兩千對兩萬有些輕敵冒進,多少有些匪夷所思,但陳子雲此時名氣大躁,說的又是這般有把握。他作為皇子親王,沒理由不同意。

一通鼓畢,兩千大梁國精銳盡出,領頭的正是耿仲蕭關帶領的三百監軍,三良上次沒有出征,此時更是咬牙切齒,要建奇功,所以,出城之後,他手執銀槍,一馬當先,衝在隊伍的最前麵。

兩千對兩萬,看上去要以一擋十,難以取勝,實質上,陳子雲每戰必是把握十足,從不輕易作戰。從他今後的從軍生涯來看,此役也可說是陳子雲和敵軍交戰中,兵力懸殊最少的一次,他今後麵對的敵軍哪一次也比這次要多。

陳子雲之所以出戰,一是看出魏軍弱點,二是要給元法僧的兵馬鼓舞士氣,即便最後要退回南朝,也要爭取到時間。

選擇出擊的時間是恰到好處。

北魏軍壓根都沒想到元法僧的人慘敗之後還敢出城迎戰,他們以為勝券在握,以攻方自居,士卒們將攻城車,雲梯,戰車,長繩鐵索一一準備就緒,全是攻城所必需品。從營寨出來,離城外五百米遠,士卒們均已疲憊不堪,主將元成命令,稍事休息後,一鼓作氣,預備登城。

就在這裏,彭城西門大開,一彪精騎如閃電般衝了出來。陳子雲等的就是這個機會,這個距離是馬匹短途衝刺最佳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