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女人從來沒有看過他如此失魂落魄沒有自信的樣子,何氏讓所有的人都先回避,她親自斟了茶,陳子雲又是一口飲盡,並長歎一口氣。
何氏不解地問:豫章郡王是皇上的次子,為何會有如此舉動?是否會和北魏商議和談?
明知左右無人,陳子雲還是四下看了一眼,聲音略帶顫抖地對何氏說:如果和北魏和談,無需避開我,甚至皇上會讓我來主談,以獲更大的利益,讓豫章郡王來此,是接收地盤,以此為基地,圖謀中原,以一統中國。我擔心此事事涉宮闈秘事,一但參與,即使立了大功,不免也有大禍上身。我倒並不怕,隻是擔心你們和兒子。
有這麼嚴重嗎?何氏有些不解地說:郎君隻是監軍,打仗都並非你的本份,昨日你又立下戰功,就算不管不問,我們回到大梁國也天下太平啊。
陳子雲把何氏摟抱在自己的大腿上坐下,說:做人總是要講良心的,如果知情不報,對不起皇上啊。
可是我們自己不能搭進去啊。
你的意思我們袖手旁觀?
嗯,這是郎君的事,但本來我不想告訴你,說給你聽,就是讓你自己選擇。如果你選對了,我們妻憑夫貴,選錯了,大不了共赴了黃泉,能和郎君在一起,我就心滿意足了。
平生第一次做了隱瞞或不利於蕭衍的事,對於陳子雲來說,是個痛苦的決定。但他知道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它是確保自己及家人安全的最好辦法。陳子雲雖然做每一件事都會詳細思考,反複權衡利弊,但他絕非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隻要做出決定就會果斷實行,絕不會拖泥帶水。他讓何氏封鎖信息的來源,確保不再從她這條線透露出去。
此時,在北魏大軍的不斷地壓迫之下,建康城內大梁國皇帝蕭衍也是坐立不安難以抉擇。因為早年他在聽政的時候就派出五萬人馬伐魏,結果一無所獲不說,還損失慘重,五萬人隻渡江回來兩千餘人。
而這一次,更讓他心中沒底,聽到的消息喜憂參半,一會是元法僧連續大敗,一會又是陳子雲兩百破兩萬大勝,接著元略全軍覆沒,再又是陳子雲以少勝多,城下兩千破兩萬。好消息和壞消息交錯而來,弄得他不知所措,無從適應。
撤軍還是增兵,這兩天他召集群臣商議,結果令他更加搖擺不定,支持和反對者幾乎是一半對一半,在宮中吵得一塌糊塗,也沒討論個結果出來。
不過,從平衡各方關係和利益的角度來看,蕭衍還是相當高明的。為了使前線的局勢更易控製,他決定免去敗軍之將元略大都督一職,讓其回朝。又委派將軍曹仲宗率2000人馬前去增援。上次五萬兵馬損失太大,他承受不了那樣的打擊,所以他這次小心謹慎,逐次增兵。好在陳子雲對他說過,這2000人馬是宜興訓練出來的精兵,可以以一擋十,如果正如他所說,即便打不贏,確保將士們及元法僧等人回朝,問題應該不是很大。
從蕭衍的角度來看,自己的隊伍目前介入北方戰爭時機尚未成熟,應該先讓元法僧的人和元延明部打個你死我活才好,隻有充分消耗了北魏自身力量,到那時,再點一支精兵北伐才有把握。隻是元法僧和元略之流太過膿包,一戰就敗,屢戰屢敗,無法達到他的意圖。
不過為了防止萬一,蕭衍特意把心腹侍衛總管墨根叫了過來,讓他親往彭城宣旨,召元略回京,授曹仲宗總攬兵權。同時給他一封密函一封密敕,讓他到彭城親手交給陳子雲,並讓他轉告陳子雲,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把密敕的內容公開。
作為蕭鸞時期的將軍,曹仲宗一直得不到重用,這個人思慮縝密,用兵尚可,又是蕭衍的外戚,所以他到彭城接替元略統一指揮。陳子雲還是比較放心的。這樣他監軍的工作就要輕鬆一點。更為重要的是,他帶來的2000人馬全是在宜興訓練過的精兵,看到這些人,陳子雲心裏頓時像一塊石頭落地一般。
但基本的策略還是蕭衍定下來的,大梁國的4000兵馬隻是做最後撤離的準備,主要的作戰仍需由元法僧部完成。為了幫助元法僧,陳子雲讓蕭關耿仲帶了百名什長,分別充做教官,幫助元法僧的守軍邊戰邊訓,以提高他們的作戰力。
一個月內,雙方數次交手,都沒有分出勝負來。元延明部吃了陳子雲兩次大虧,早就收斂起狂傲之心,每戰必小心謹慎。而元法僧也不敢戀戰,等躲就躲,能不戰則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