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聖旨到時,同意了元法僧的奏請,隻是把兩萬人縮減到一萬人,並撥良田兩萬五千畝。元法僧想想也滿足了,這麼些田地足夠供養自己家眷老小,何況這些年家中積財累積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這一生一世都不用愁了。
十天之後,陳子雲等全部到了建康城。不久,彭城即被魏軍占領,徐州又重回北魏之手,元珍和元顥也班師回朝。一仗下來,北魏精兵死傷失蹤逃跑的,不下十五萬人,百姓流離失所,戰事過後,數郡一片狼籍,損失可謂極大,加上連遇災年,災民四野,而朝廷卻無財力賑災,因為打仗,基本上是把國庫掏空了,整個朝野震動,人事更迭變化極大。
陳子雲此次出征時並非主帥,但無論是監軍還是擔任主帥,都連戰連勝,最後大勝之下,暈昏過去,元法僧二子不聽軍令,一味貪功,中了埋伏,但兩軍俱損,並不算敗。何況大梁國四千精銳,隻陣亡六百,傷了四百,算是全軍而退,蕭衍十分滿意。可陳子雲還沒有詳細彙報軍情,曹仲宗和韋放等眾將就已經去稟報皇上,說了不少他的罪名,那韋放更是指天發誓,讓皇上找陳子雲前來對質。
中國曆史上,大凡皇上宵旰圖治之時,一般後宮幹政就少。蕭衍在位之時,便是如此,尤其他信奉佛法,從飲食到性欲都講究清淡節製,對後宮嬪妃們一直提不起多大的興趣。加上子嗣不旺,已有流言,說他不近女身,可能是有龍陽之癖或不能人道。這些說法並不靠譜,因為蕭衍偶爾還有寵幸的妃子,李氏就是其一,這李氏不僅是相貌出眾,更是聰明伶利,很懂得察言觀色,很得蕭衍歡心。
今日皇上散朝之後,讓她陪著到後花園一起喂魚觀鳥,她就發現皇上其實心思很重,於是她渾身解數,想著法子引開蕭衍的注意力。到了用飯的時候,終於讓皇上開心起來,趁著皇上心情好轉,她就想給表哥曹仲宗幫忙要些升賞。這都是後妃的想法,沒有孩子,外戚官位越高,妃子們的地位也是越發鞏固。
李氏很會說話,她先是站在皇上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說:百姓都說皇上是少有的明君,那麼我們當後妃的應該幫皇上維護一個好名聲才是,可是娘家一些人總是向我提出來要當官要錢糧,如果那些人有能力也好,如果沒本事,這不是損了皇上的聲譽。
蕭衍看了看她,說:你今天別說了,往日我也沒少升他們的官,但今天的事不準再提。說完,撥腿便走。把李氏的魂都嚇掉半截,她想了好一會,叫貼身侍女去找何婧英商量一下,或許她還能幫上忙。
其實蕭衍今天沒有給她麵子,是她還不知道事情的原由,今天朝廷上發生了一些事情,本來蕭衍想安慰她一下,哪知,她自己恰好提出,這本是誤中,但蕭衍還是以為她在給曹仲宗說情,所以沒給她麵子。
大梁國皇帝蕭衍自登基以來,一向以施行仁政,廣開言路,善待群臣百姓而著稱。對一些官員的舉報,如果屬實的,還大加獎賞;即便誤報,也是一笑了之。
也許正因為如此,曹仲宗、韋放一些人才肆無忌憚,手捏著一些證據,入宮麵聖,直指陳子雲的不是。換了蕭鸞,你借他一個膽子他也不敢!蕭鸞極為維護自己的親信家將,如有人說三道四,他心情不好時,早命人將你拖出去一刀斬首於宮門之外,還要懸首示眾三天,以儆效尤。
這次他們入宮後卻發現撥錯了如意算盤,上麵坐的皇帝仿佛變成了蕭鸞一樣。先算是耐心地聽著他們的舉報,有一兩個人還算聰明一些,因為發現皇上根本一直都在用一種極為輕蔑的目光看著他們,所以當將軍韋放連使眼色讓他們說話也假裝看不見,幹脆就不說了。
皇上蕭衍聽完後冷冷地說:自你們來信後,予(到南北朝時,皇上的自稱還比較亂,但稱孤、寡人和朕的較少,也要分用於不同的場合。一般情況下都自稱吾或予,後者為正式場合之用,小說中為白話方便,一般簡練為我。)早已著人一一調查核實,奮威將軍陳慶之也將徐州之戰詳情全部如實告之,奏張足有一萬七千餘字,豈是你們這些簡單空虛、敷衍了事狀書可比!陳慶之屢戰屢勝,哪一次不是解我軍於危難之中,解宋王與彭城於水火?而你們不是畏懼避戰就是勾心鬥角誣陷忠臣良將!倒是陳慶之功成身退,已辭去將軍本職,另上奏張讓我表彰有功將士,你們的名字上麵都有!你們有何麵目來見我,有何臉麵去見陳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