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梟雄授首(1 / 2)

在丘營中銅鑼急響,召喚爾平基回營之時,陳子雲心想,這個丘大千的軍事素養真是不錯,我這裏遇強敵正麵進攻,中軍後撤誘敵的套路,是在宜興反複演練的,是準備用於陣前的撒手鐧,這都能被你識破了。如果不是你凶殘成性,犯了眾怒,從戰爭藝術的角度上講,還真想結識你這個人才。

可是爾平基自恃是爾家親貴,一向是不把丘大千放在眼裏,這次出兵,他對丘大千的指揮已經極為不滿。這時,邊策馬揚鞭邊想,你丘大千率四萬人對陣七千人還損兵折將畏戰不前,我這裏眼看就要得手立下大功,你還想阻止到底是什麼意思,等我得勝回來,非領人罷了你的兵權不可。所以,他視收兵的鑼聲於不顧,反而命部下加速前進。

出來兩千人太少,陳子雲搖著頭感到遺憾。原來預想如果能誘敵四千出來是為最好,這樣他營中兵力就大大不足,分守著各寨就等於是圈裏的肥豬在輪流等著挨宰。

爾平基的人馬離陳子雲還有一百丈之時,梁軍中央突然向兩邊分開,中間像堵山一樣的五百重甲連環馬緩緩而出。隻一會功夫,爾平基的人馬並沒有見過這種陣勢,仍是嚎叫著向前衝,於是,就像撞到一堵鐵牆一般,前隊兩三百人被刺撞落馬。爾平基這也才反應過來,可是這時已經遲了。

與此同時,馮三和三良各帶了兩千輕騎從兩翼迅速前出,接著又各自分兵一千。兩千人呈八字形麵對著丘軍營寨擺開防守陣勢。這些人專司防守,布防速度極快,魏軍士卒還沒反應過來,一道鐵鏈迅速拉起,一排盾牌高高立在地上,後麵六排士卒強弓拉起。陳子雲心裏明白,這是經過實戰考驗的陣勢,魏軍沒有一個時辰也休想突破。

布好防禦陣形之後,馮三和三良各帶另一千人從三麵合圍爾平基。

對陳子雲來說,這營前一仗沒有什麼懸念。爾平基的人用的是北方胡刀,很短的一種彎馬刀,這種武器適合山地作戰,短途衝擊一下還行。看看他們正麵的重甲連環馬吧,兩丈五的長鐵矛高高舉起,像是一片鐵樹林。在臨敵之時,長矛平放,爾基平的人根本靠不近身。而且,這回是六馬連環,速度雖慢,威力更大。

丘大千和眾將也看得目炫神秘,個個都暈頭轉向。爾平基的身份尊貴他不能不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是派出營的兩千人,瞬間就被射倒一大片,等取了大盾牌,再準備帶隊進攻時,已經沒有必要了。被圍在中間的爾平基手下人馬已所剩無幾,差不多是在做最後的掙紮了。丘大千隻得命人鳴鑼收兵,非要再戰,這兩千人馬下場就和爾平基一樣,不如死守營寨苦等援兵了。所以,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最後的幾百人被梁軍這隻大怪獸逐漸吞噬,而他清楚地看到,在最後一刻爾平基橫刀自刎,他倒是有骨氣,不肯做俘虜。

看著自己的人被敵軍殘殺而不得救,這個場麵對魏軍魏將在心理上的打擊是很大的。陳子雲當然懂得這一點。這就是他想要達到的效果。不過,他也有些奇怪,爾朱榮的人的確很牛啊,明知強弱懸殊死到臨頭卻還要負隅頑抗。居然還給梁軍造成了兩百多的傷亡。如不是使用了重甲連環馬,恐怕傷亡還要大一些。其實他並不知道,爾平基的兵都是在北方匈奴的廊爾喀族人裏選出來的。那裏民風剽悍,人們都尚武神勇,往往寧可戰死都不會投降。在丘大千的營中這兩千人的戰鬥力是第一等的。

丘大千的營寨是按1233的陣勢呈箭頭狀擺設的。這種營陣並不常用。因為它並非是能全方位抵禦敵人的進攻。隻有在地勢有利,又隻需防止正麵的進攻的情況下,這種營陣才十分管用。但還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就是各營的人馬要足備才行。

而現在,丘大千人馬也隻有一萬多,分守九營後,就變成添油戰術,在絕對人數占優多的情況下,局部反而是以寡敵眾。陳子雲指揮梁軍連撥他兩座營寨時,情況就更為不妙了,這種營陣一但中間的三座營寨再被破一座,就會徹底被瓦解。丘大千醒悟過來,自己已經難以抵擋了,如果繼續守下去,全軍會被一點點吃掉。於是,他下令第三座營寨死守不退,掩護全軍退出各營,依次渡過滎水河。他準備燒了浮橋,集中主力。如果陳子雲敢渡河,他就中渡而擊之。力爭反敗為勝,挽回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