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普通員工崗位執行標準2
品管員實施過程檢驗的工作準則
1首件檢驗
(1)首件檢驗是在生產開始時(上班或換班)或工序因素調整後(換人、換料、換活、換工裝、調整設備等)對製造的第一件或前幾件產品進行的檢驗。目的是為了盡早發現過程中影響產品品質的係統因素,防止產品成批報廢。
(2)首件檢驗由操作者、檢驗人員共同進行。操作者首先進行自檢,合格後送檢驗人員專檢。
(3)檢驗人員應按規定在檢驗合格的首件上做出標識,並保留到該批產品完工。
(4)首件未經檢驗合格,不得繼續加工或作業。
(5)首件檢驗必須及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首件檢驗後要保留必要的記錄,如填寫“首件檢驗記錄表”。
2巡回檢驗
巡回檢驗是指檢驗員在生產現場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對有關工序的產品和生產條件進行監督檢驗。
生產因素的檢查包括:
(1)當人員有變化時,對人員的教育培訓以及評價有無及時實施。
(2)設備、工具、工裝、計量器具在日常使用時,有無定期進行檢查、校正、保養,是否處於正常狀態。
(3)物料和零部件在工序中的擺放、搬送及拿取方法是否會造成物料不良。
(4)不合格品有無明顯標識並放置在規定區域。
(5)工藝文件(作業指導書之類)能否正確指導生產,工藝文件是否齊全並得到遵守。
(6)產品的標識和記錄能否保證可追溯性。
(7)生產環境是否適宜產品生產的需求,有無產品、物料散落在地麵上。
(8)對生產中的問題,是否采取了改善措施。
(9)員工的技能能否勝任工作。
(10)生產因素變換時(換活、修機、換模、換料)是否按要求通知檢驗人員進行驗證。
3在線檢驗(序間檢驗)
在流水線生產中,完成每道或數道工序後所進行的檢驗,稱為在線檢驗。一般要在流水線中設置幾個檢驗工序, 由生產部門或品質部門在此進行在線檢驗。
(1)設置檢驗工序
①根據全部品質特性重要性分級為A級的品質特性和少數為B級的品質特性以及關鍵部位。
②工藝上有特殊要求,對下道工序的加工、裝配有重大影響的項目。
③內外部品質信息反饋中出現品質問題多的薄弱環節。檢驗工序的設置不是永久不變的。對於工序品質不穩定,不合格品多或用戶反饋的項目等在某一時期的特殊需要,隻需設置短期的檢驗工序。當這些品質不穩定因素得到了有效控製,處於穩定狀態,這時該檢驗工序就可以撤消。
(2)實施工序檢驗
①用文件形式明確品質控製點,可以用工藝流程圖或檢驗工序明細表等文件形式明確檢驗工序,確定需控製的產品品質特性。
②編製檢驗工序作業指導書及有關表格。
③做好檢驗工序所用的檢測設備的維護保養工作。
④培訓檢驗工序的操作者,考核合格後持證上崗。
4完工檢驗
檢驗人員應該按照作業指導書、產品圖樣、抽樣方案等有關文件的規定,做好完工檢驗工作。其重點是:
(1)核對加工件的全部加工程序是否全部完成,有無漏序、跳序的現象存在。在批量的完工件中,有無尚未完成或不同規格的零件混入。必要時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以防止問題的再發生。
(2)核對被檢物主要品質特性值是否真正符合規範要求。
(3)複核被檢物的外觀,對零件的倒角、毛刺、磕碰劃傷應予以特別的注意。
(4)被檢物應有的標識是否齊全。
品管員應遵循的PDCA準則
1P(Plan)階段——計劃階段
這個階段的工作內容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步:分析現狀,找出存在的品質問題。
第二步:分析產生品質問題的各種影響因素。
第三步:找出影響品質的主要因素(稱為主因或要因)。
第四步:針對影響品質的主要因素,製定對策計劃。計劃和對策的擬定過程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why(為什麼),說明為什麼要製定各項計劃和措施。
(2)Where(哪裏幹),說明由哪個部門負責在什麼地點進行。
(3)What(幹到什麼程度),說明要達到的目標。
(4)Who(誰來幹),說明措施的主要負責人。
(5)When(何時完成),說明完成措施的進度。
(6)How(怎樣幹),說明如何完成此項任務,即對策措施的內容。
以上六點,稱為“5WlH技術”。
2D(Do)階段——實施階段
這個階段隻有一個步驟:
第五步:實施計劃,即按照計劃和對策,認真地去執行。
3C(Check)階段——檢查階段
這個階段隻有一個步驟:
第六步:檢查效果,即根據計劃的要求,檢查實際執行的結果,看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
4A(Action)階段——處理階段
這個階段包括兩個步驟:
第七步:總結經驗,鞏固成績。根據檢查的結果進行總結,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納入有關的標準、規定和製度,指導今後的工作。
第八步:遺留問題,轉入下個循環。這一循環尚未解決的問題,轉入下一次循環去解決。
品管員應遵循的PQA品質檢驗標準
PQA控製階段是半製品經裝配工序到成品入庫前的控製,主要指半配部(或稱包裝部)的生產作業。
1設置PQA控製點
(1)開拉首件產品的確認。
(2)拉頭工單資料的檢查。
(3)包裝配件、咭紙、紙箱的確認。
(4)生產、包裝過程中不穩定因素。
(5)得到PQC和IQC或其他途徑的不良信息反饋。
(6)新員工操作。
2實施PQA
(1)核對生產資料。包括:《裝配生產通知單》、《包裝規範》、《物料、零件規格》(BOM)等。
(2)簽收包裝樣板,即首件確認。
(3)驗證材料、配件、紙箱。
(4)過程巡檢。
確定核查項目與驗證方法:
產品外觀:運用目視、手感檢測,並與樣品核對。
產品尺寸:運用量具檢測,並與《產品檢驗標準》核對。
產品結構:與《產品包裝規範》核對。
產品功能:如扭力、拉力、壓力等物料特性,按《產品檢驗標準》進行檢驗。
紙箱、咭紙:按《箱合資料》、《咭紙資料》等核對。
模擬測試:按《產品檢驗標準》的相應要求測試。
(5)製作PQA巡檢記錄。PQA根據當班的實際巡檢結果,將具體情況按類別及時填寫在《包裝PQA巡檢日報表》的相應欄目上。
如當班有品質改善的行為,需將相關的《成品檢驗報告》的“檢驗編號”填在“日報表”的“不合格處理的備注”欄內。
(6)品質異常的反饋與處理。PQA在巡檢中發現有不合格品的現象,須及時填製《成品檢驗報告》,經審核後交裝配部改善,同時跟進改善結果,直至合格為止。
會計的任務和職能
(一)會計的任務
會計的任務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發揮會計的職能作用所承擔的責任和要實現的目的和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有關的法規製度規定,會計的任務有以下3點:
1 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辦理會計事務,參與計劃的擬定、考核,分析財務計劃執行情況等。
2通過記賬、算賬、報賬,全麵係統地反映一個企業的經濟業務活動,對每一項收入、支出業務的合法性、有效性加以監督,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及時準確的會計信息。
3保護所有者、債權人等的合法權益,客觀、公正地進行會計核算,分析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保全企業資產,促進增收節支,提高經濟效益。
(二)會計的職能
核算和監督是會計的兩項基本職能。
會計核算職能是指對會計的對象進行記賬、算賬、報賬。記賬是指一筆經濟業務的收入或支出按一定的會計記賬規則進行記載;算賬是指依據政府的有關財務會計法規,在記賬的基礎上把經濟活動狀況通過編製會計報表反映出經營成果,報賬是把會計報表通報給企業的管理層。
會計監督職能是指會計對一個單位發生的每項經濟事項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不合法的經濟業務,會計有權提出意見、不予辦理或事後提出報告。
會計在稅務活動中的工作原則
(一)稅法優先原則
稅法與會計準則都是國家處理經濟活動的規範。稅務會計在核算和監督企業的稅務活動時,應以稅法和會計準則規定為依據。當會計準則與稅法規定要求不一致時,應以稅法規定為準,並對會計核算進行必要的調整。例如企業財務會計在固定資產的折舊上可以從現行財務製度規定的平均年限法、雙倍餘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幾種方法中選擇采用其中的一種;在存貨核算中,企業在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最後進價法等方法中選擇;但企業稅務會計隻能依照稅法規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的方式及存貨核算方法進行核算,並須報稅務機關批準或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