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危機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1 / 2)

第十一章 危機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危機思維是指廣大企業員工要時刻感受到企業的問題和困難,特別是在成功的時候,更應該看到企業潛伏的危機。

危機常常使人崛起,崛起源於創新。危機思維鋪墊了創造性思維的階梯,逼迫人們要擺脫危機,隻有踏上創新的道路。因此,危機思維會使企業轉危為安。

危機感:造就職業常青的基石

作為世界首富,全球最成功的企業之一的微軟公司的總裁,有一句話也許能更準確地表達出蓋茨心中的想法。這句話也是蓋茨非常喜歡的微軟公司文化中的一條內容:“每天早晨醒來,想想王安電腦,想想數字設備公司,想想康柏,它們都曾經是叱吒風雲的大公司,而如今它們也是煙消雲散了。一旦被收購,你就知道它們的路已經走完了。有了這些教訓,我們就常常告誡自己——我們必須要創新,必須要突破自我。我們必須開發出那種你認為值得出門花錢購買的Windows或Office。”

蓋茨曆來以悲觀的論調談論微軟,即使是在微軟最鼎盛的時期,他也一再強調微軟離破產隻有18個月的時間。當微軟利潤超過20%的時候,他強調利潤可能會下降;當利潤達到22%時,他還是說會下降;到了今天,他仍然說會下降。他認為這種危機意識是微軟發展的原動力。微軟著名的口號“不論你的產品多棒,你距離失敗永遠隻有18個月”,正是這種危機意識的體現。

微軟的危機感使得它找到了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持續創新。

事實上,蓋茨一直也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無論在什麼場合,隻要是軟件能發揮其效益的地方,他都會讓微軟顧及到。因此微軟為手表開發軟件,為電話開發軟件,電視機、汽車上也有微軟的產品。不過這些東西有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被大眾接受。例如微軟為有線電視網絡開發的軟件直到最近幾年才贏得了大量的客戶,而相應的開發工作曆時已超過了十年。

職場中,每個人都時刻要有危機意識,不進則退,跟不上形勢就要被淘汰,企業如此,個人亦如此。

聯想是一個以業績為導向的公司,不唯學曆重能力,不唯資曆重業績。聯想現在許多高管人員其實在公司工作時間並不長,能從普遍員工升到最高管理層,原因不是跟誰有什麼關係,而是全憑業績。

為突出業績導向效果,聯想在業績考核中實行末位淘汰製,如果員工在考核後進入最後一個層次,就進入了末位淘汰區。所以,不論哪一層次的人都有壓力,中層管理人員壓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核時排在最後,就會成為不合格員工。聯想還培養了後備幹部,對於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崗位,馬上就有人可以頂上,這是一個合理的閉環。

從華為的“冬天”到海爾“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從微軟的“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到英特爾“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生存理念,都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危機感是企業常青的基石。企業與員工隻有樹立危機意識,做到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才能夠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喪失了危機思維,再強大的企業離破產也隻有一步之遙。

危機當前,行動贏得一切

所有的企業和員工都會有麵對危機的時候。也許競爭對手突然殺價一半,也許公司最大的客戶突然轉移,也許核心供應商突然停產,也許公司開始裁員……這時候,就要求我們作出閃電般迅速的反應。隻有在第一時間麵對危機,才能搶得克服困難的先機。

如果發現企業存在著危機或不合理的問題,我們要立即解決,切不可姑息。對產品同樣不要因為是自己做的,有了毛病就諱而不宣,等到讓消費者發覺時,受損害的就不止你本人,很可能連整個企業的名譽、信用也受到拖累。

有著百年輝煌曆史的愛立信與諾基亞、摩托羅拉並世稱雄於世界移動通信業。但自1998年開始的3年裏,當世界蜂窩電話業務高速增長時,愛立信的蜂窩電話市場份額卻從18%迅速降至5%,即使在中國市場,其份額也從13左右迅速滑到了2%。

1998年,廣州青年報從8月21日起連續三次報道了愛立信手機在中國市場上的質量和服務問題,引發了消費者以及知名人士對愛立信的大規模批評,而且,愛立信的768、788C以及當時大做廣告的SH888,居然沒有取得入網證就開始在中國大量銷售。當時,輕易不表態的電信管理部門的聲明,證實了此事。至此,愛立信手機存在的問題浮出了水麵。但愛立信一如既往地采取掩耳盜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據一位記者透露,愛立信試圖拿出幾萬元廣告費來封媒體的嘴;愛立信廣州辦事處主任還心虛嘴硬地狡辯:我們的手機沒有問題。既然選擇拒不認錯,愛立信自然不會去解決問題,更不會切實地去做好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