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改革開放過去三十年產生了中國經濟量變意義上的“中國奇跡”,那麼現在邁向“新常態”,13億多中國人將開始創造基於質變意義上全麵發展的“美麗中國”新奇跡。
“2012年一季度是(中國經濟)一個轉折點。”
北京隆冬時節的1月17日,2014年全年經濟數據即將公布之際,一場媒體內部吹風會問答環節的最後時刻,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吐露了自己身臨中國經濟大變局時刻“天人交戰”的一段心路曆程。
自2009年9月開始擔任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後,作為中國經濟運行“體征”變化第一手信息的監控者,盛來運親眼看到,中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一季度的12.1%開始,連續8個季度連續滑落……對此,官方統一解釋,一是外部環境影響,二是政府主動調控所致。
盛來運回憶,自己心中最焦灼的是拿到2012年一季度數據那一刻,GDP增長率從2011年四季度的9.3%驟然降至7.9%,跌破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保八”的政策底線。有部門帶著懷疑的態度,提出了“為什麼出台了那麼多政策還不到8%?”的疑問。這時,他切身感受到,“那兩條原因已經很難自圓其說了。”麵對國新辦發布會場眾多媒體,重複上述兩條解釋後,“為了給統計局和政府解壓”,盛來運說出了沒被授權公開的觀點,“是潛在增長率下降牽引的結果。”第二天,各大媒體報道幾乎都聚焦在了這句話上。
“不是統計局算錯了,也不是政府不作為,而是經濟增長的內部因素發生了變化。”從那一刻起,中國經濟再也沒有回到8%以上,持續在7%~8%徘徊。當時,很少人意識到,盛來運將自己和國家統計局從“保八”中“解脫”出來的時候,超大規模的中國經濟體已經開始了具有時代分水嶺意義的巨變。
肇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經濟實現了30多年接近兩位數的高增長。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十餘年,中國經濟在規模上連續將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甩在身後,在2014年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個跨過10萬億美元大關的國家,是第三位日本經濟規模的兩倍有餘。美國經濟學家、前財政部長薩默斯為此感慨,“300年之後的曆史學家,一定不會忘記大書特書這一前所未有的‘中國奇跡’。”然而,從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出現了重大轉變,增長速度下降至7%~8%之間,明顯下了一個台階。經濟增速為何至此?中國奇跡將走向何方?麵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回憶說,當時中國政策研究人士內部發生過激烈的爭論,經過兩年來反複辨析,基本形成了兩點共識:一是,此次增速回落,不僅是國內外短期因素衝擊所致,而且是中國經濟基本麵發生變化,傳統增長動力減弱、潛在增長率下降的結果。因此,我國正麵臨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增速不可能也不應當再回到過去接近兩位數的高增長。
二是,雖然我國的潛在增長率已經不能支撐接近兩位數的高增長,但潛在增長率也不會一下子滑落到發達國家2%~3%的低速水平,而是具有一定時期內實現中高速增長的潛力。
其實,2012年11月,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掌舵中國經濟發展“巨輪”後,就敏銳注意到中國經濟這一重大變化和可能潛在的深刻影響。
經過一年的研究觀察和聽取多方意見,2013年年末,中央對經濟形勢做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第一次統一決策認識:中國經濟已處於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