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曼自認為是繼歌德以後德國優秀文化傳統的代表人物,以維護18、19世紀的人道主義為己任。他繼承了古典作家的優良傳統,同時以新的藝術手法反映時代。他的作品受到老一代、年輕一代的喜愛與讚同。
海塞
海塞,1877年7月2日生於施瓦本地區卡爾夫鎮。父親是傳教士,自幼受到濃厚的宗教氣氛中的感染,接受了比較廣泛的文化熏陶,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受到中國和印度古老文化的影響。
1891年,海塞進入毛爾布龍神學院。由於不堪忍受摧殘青年人身心的經院教育,半年後逃離學院。1892~1899年當過學徒工、書店的店員等,在此期間閱讀了大量德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1899年,他出版第一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和散文集《午夜後一小時》。1904年問世的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1912年遷居瑞士,1923年加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62年8月9日於瑞士提契諾州的蒙塔尼奧拉病逝。
海塞的創作可分3個時期。第1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早期浪漫主義詩歌、田園詩風格的抒情小說和流浪漢小說。他的詩歌富於音樂節奏和民歌色彩,表現出對旅行、自然和樸素事物的愛好。
《彼得·卡門青》描寫一個青年從農村來到城市,和城市的“現代文明”格格不入,最後回歸故鄉,在淳樸的人民和美麗的大自然中找到了溫暖。作者描摹自然風光精細微妙、文筆優美。《在輪下》(1906)以在毛爾布龍神學院的經曆寫成,借文中“模範學生”格本拉的不幸遭遇,抨擊了德國的教育體製。《克努爾普》(1915)是海塞著名的流浪漢體小說,由《初春》、《懷念克努爾普》和《結局》3篇連續性的小說組成,也是作者本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
海塞的中期作品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家庭關係破裂的影響,充滿了苦惱和迷茫、彷徨的氣息。《德米安》(1919)是一部心理小說,描寫一個青年人由於反對戰爭而被視為叛國,產生了心靈分裂的苦惱。《席特哈爾塔》(1922)的背景是印度,主人公婆羅門青年席特哈爾塔出於貴族厭惡庸俗的社會環境,離家出走,結果沉湎於世俗的生活,因而十分苦惱。後來他再一次出走,成為苦行僧,才尋求到佛教解脫的秘密。小說表明海塞從20年代開始就試圖從宗教和哲學方麵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草原之狼》(1927)是海塞作品中最受西方青年喜愛的作品,托馬斯·曼把它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主角是一個資產階級作家,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他身上有“狼性”與“人性”的對立,找不到出路。小說曲折地反映了魏瑪共和國時代德國的現實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般中年知識分子的孤獨、彷徨和苦悶。
《納爾齊斯和戈爾德蒙德》(1930)是海涅中、後期交替時的重要著作。小說的背景是14世紀,其中的中世紀的修道院是超越時間和現實的“國度”,是為了表現他的構思而虛擬的。海塞以象征的手法寫出精神和感覺、藝術家和哲學家如何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納爾齊斯與戈爾德蒙德這兩個性格不同、道路各異但又相輔相成的人物是海塞的理想形象。這部小說被後來有些評論稱為融合了知識和愛情的美麗的浮士德變奏曲。
1931年起,海塞隱居在瑞士南部的蒙塔尼奧拉村,雖然很少和外界接觸。但法西斯暴行促使他對現代文明比青年時代有了更為深刻的懷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良策,便隻能從精神上尋求寄托和探索答案。晚年兩部重要著作《東方之行》(1932)和《玻璃球遊戲》(1943)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和宗教氣息,是試圖從東方和西方的宗教、哲學思想中尋求理想世界。
《東方之行》是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主人公H.H.(海塞姓名的縮寫)一生對於理想的精神境界的不懈地追尋,結尾采用象征性的手法:主人公發現自己從理想人物裏歐身上,找到了較之人生更為永恒的生存。
《玻璃球遊戲》是海塞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一生最重要和篇幅最大的作品,1931年開始創作,1942年脫稿。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未來世界,主人公克乃西特是一個孤兒,自幼聰明刻苦。由卡斯特利恩宗教團體撫養成長為這個團體的玻璃球遊戲大師。但是克乃西特隨著年齡和地位的增長,逐漸不滿足於這個與世隔絕的精神王國的生活。他認為在這樣的象牙之塔裏是不可能為人民作出貢獻的。最後他來到現實世界,企圖用教育來改善整個世界,然而他理想沒有實現就死於一次遊泳。克乃西特之死象征他的理想的失敗。由於克乃西特的理想以東西方的宗教、哲學雜糅而成,並無科學根據,所以海塞通過作品給現實世界提出的治世方案也是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