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以不侵犯他人權利的正當方法來實現個人和集體的目的。
8.在重視道德行為,勇敢地表現自己。
9.要敢於承認錯誤。
10.具備良好的體育道德,認識到盡管求勝的願望十分重要,不過獲得勝利並非是最重要的。
11.在與別人交往過程中,做到禮貌謙遜,包括仔細傾聽他人的發言。
12.要像本人所盼望受到的對待那樣來對待他人,確認這項原則適用於每一位,沒有任何的階層、種族、國籍和宗教信仰之分。
13.認識到沒有哪個人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那些看似好像純屬於個人範疇的行為,事實上往往會對自己周圍的人或所處的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14.銘記我們身處逆境時的表現就是在考驗看自己的意誌和標誌著是否成熟。
15.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應該幹得出色。
16.愛護他人財產——如學校財產、單位財產、國家財產、公有財產。
17.遵紀守法。與法律相違背的行為一定是非暴力的,且會受到法律的製裁。
18.對一切言論自由、新聞出版自由、集會自由、宗教自由和實施的正常法律活動的民主權利要予以尊重。認識到這個原則適用於所有我們所厭惡的演講、所不喜歡的團體和所蔑視的人。
19.養成良好的身心健康的習慣,抵製那些有害於實現這些目標的一切活動。
20.防止出現性早熟的經曆,形成與家庭生活準則相適應的對性的認識。
21.意識到人生最關鍵的問題是本人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所要具備的性格和道德品質。
借鑒外國學生守則、要求,與眾多學生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後的實踐相結合,思索學生們馬上要麵對的是超強信息量,比以往競爭更加激烈,比昨天更加文明、更加繁榮富強、更加民主的現代社會,除了要求學生要遵守我國教育部規定的中學生守則之外,我還對我們班學生提出了下列要求:
1.喜歡分析自己。認識到自己擁有一個寬闊無邊的世界。信任並堅持自己關於善美的思想;要有責任感;自己主宰一切,有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銘記自信者強。怨天尤人,看到的隻有滿天的烏雲;樂觀向上,看到的是一片晴朗的天空。
2.尊重他人,對他人要有責任感。切記“以心換心”,銘記人心與人心之間等量交換的定律。當對他人給予理解、關懷、友愛、幫助、包容和尊重的同時,也會從他人那裏收獲同樣的情感。在友愛關懷他人的過程中收獲了人生的愉悅;在與他人和睦相處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人生的幸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意欲,盡施於人。”
3.尊重集體與國家、對集體、國家要有使命感。要牢記自己是屬於國家,集體的一分子,是國家與集體的主人翁,決不可以對國家,集體之事漠不關心。事實上,越是從國家與集體的角度來對待問題,解決問題,為國家,集體,社會辦的實事越多,個人的能力越會大大地提高,才智會變得越來越深厚;個人的潛力也會隨之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4.要有自信心。哪怕經曆過了無數次的失敗,也要堅信下一次的努力是向成功邁進了一步。5.堅韌的意誌。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要事先做好遇到挫折、打擊、失敗的心理準備。當這些困難真的來臨之時,毫不退縮,勇敢麵對,把這個看成是對自己難得的磨礪機會。
6.寬廣的胸懷。不要為雞毛蒜皮的事而糾纏不清,更不要卷入內部人彼此勾心鬥角的怪圈中,做到小事上難得糊塗,大事上堅持原則。要寬容他人,有“吃虧是福”的想法。
7.在關注學校生活、教科書學習的前提下,要對社會、對世界的問題有較濃厚的興趣。
要拓寬視野,從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麵,吸納收集有利於自己學習的知識、有利於自己不斷攀登高峰的信息。
8.腳踏實地,具備潛心實幹的精神。可能眼下所做的事情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事情,在沒有更期望的事情可做之前,那麼就要定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成同種事情中最棒的。
我屬於泛神聖論者。我堅信所有的人都具備著無窮無盡的潛能,如果合理的發掘,都會變得非常神聖。每項有利於人類的工作都是神聖的,如果以一種神聖的態度去麵對和努力,肯定會把這工作做得十分神聖。種地、養豬都有創造神聖的佳績機會,當兵、做工同樣都是神聖的職位。教書、科研、商人、做官、作家、攝影、演員、運動員,假如用神聖的態度,把整個精力都投入進去,就會體會到工作的神聖、工作帶來的樂趣與幸福。自小就養成腳踏實地、潛心實幹的品德,那麼在步入社會後不管是為民為官,還是種田務農都可以泰然處之,都會幹得出色,“行行出狀元”,都能讓人感覺到其工作有一種神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