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營,收攏殘兵,兩戰之後秦軍損失了半數以上的兵力,還有不少躺在地上哼哼唧唧的傷兵。
延平做好了接受大王和呂不韋斥責的準備,他也算給建國數百年來的秦國打破了一項記錄,兩天之內兩場仗損兵十萬,而且兩次都是發生在晚上,都是敗在對手的將計就計之下。
此戰,蒙驁雖然沒有功勞,但也沒有犯下罪過,整個大營唯一輕鬆的人就是他了。
其實,延平的第一封戰報送到鹹陽之後,被呂不韋扣了下來,他也不希望自己舉薦的三軍統帥吃敗仗,以為他會在短時間裏扳回一城,到時候就可以用捷報代替敗績。
誰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第二份戰報,滿懷欣喜的他拆開信封看了一眼,馬上就傻眼了。
哪裏是捷報啊,根本就是報喪。
緊接著,蒙驁也差人送來一封書信,上麵更加詳細的描述了這兩場敗仗的具體經過,雖然言語中沒有帶任何的個人感情色彩,但呂不韋還是從中獲悉了失敗的主要原因。
主將無能,事實證明他是個隻懂得紙上用兵和誇誇其談的家夥,軍政辯論上獨占鼇頭,不代表拉到戰場上就能打贏。
紙是包不住火的,呂不韋隻得把這些情況向嬴政和眾臣彙報,整個秦國朝野一片嘩然,大家都習慣了戰必勝的結果,雖說前兩次敗在姬傑手中,但那都是不值一提的小敗,所有人都主觀的認為隻要秦軍拉開架勢與之一戰,大周根本不是對手。
可現在呢,不是對手的是大秦。
少年嬴政坐在王位上,下首坐著的是趙姬,她以輔政太後的身份參與朝議已經很長時間了。
當時姬傑發出第一份檄文的時候,趙姬和嬴政都不支持對大周用兵,可軍政大權並不在他們二人手中,最後隻得同意。
聽到秦軍大敗的消息,趙姬心裏高興卻沒有表現在臉上,嬴政則是一副少年老成的樣子,喜怒不形於色。
“我軍大敗,眾位大臣可有話說?”嬴政問道。
一幫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目光全落在呂不韋身上,他們從來都以呂不韋的馬首是瞻,又怎麼會有自己的意見呢,特別是在呂不韋製定的方針出現錯誤的時候。
呂不韋上前一步說:“我軍新敗,敗不在將領無能士兵不夠勇猛,而是姬傑太過狡猾!綜合分析延平將軍用兵,如若與之對戰的是一般的敵將,現在已經大勝了,可惜啊!”
呂不韋當然不會當著眾人的麵承認自己錯了,他開始為自己找開脫的理由。
“我建議增兵!”呂不韋接著說:“大周的強盛已經嚴重的威脅到秦國的安定,而且成為了大秦一統天下的阻礙,所以必須將其連根拔起!不然的話非但不能完成一統大業,還有可能被姬傑滅國亡種,請大王三思!”
一眾大臣們慣於見風使舵,聽呂不韋把話說完,一齊高聲道:“我等同意呂相國的提議,懇請大王下令增兵!”
嬴政欲言又止,想了幾秒鍾說:“增兵一事寡人沒有異議,隻是派什麼樣的兵、多少兵去增援,任命誰為統兵大將,這些還需時間好好議論一番,今天就到這裏吧,眾位也都回去想想,咱們改日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