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職而忙 莫要焦慮
職場較量
作者:卞文誌
最近,關於“獅城”新加坡的一組數據,和人們心目中的該國傳統形象頗不相符:2012年新加坡發生了近500起自殺案,同比增長29%,創下20年來的新高。這個數字引起社會及輿論的廣泛關注。新加坡的城市基礎設施排名世界第一、全球城市生活質量調查排名居亞洲之首,剛被權威機構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如此優越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條件,為什麼自殺案件會迅速攀升?一名新加坡年輕人道出很多人的內心隱憂:“職場上的競爭、為職而忙的工作壓力、較高的物價、快節奏的生活,都在困擾著為職業打拚的人們,因此,優質的生活環境掩蓋不住人們的孤獨感和焦慮感。”
壓力導致的自殺事件已成為許多國家不得不正視的社會問題。在我國,每年也有一定數量的自殺案件是因焦慮而導致的,其中多數是職場中人。即使有些人在焦慮中理智地沒有選擇這條絕望之路,但他們在為職而忙中,內心的焦慮感也是與日俱增,在無處排泄和釋放的情況下,一邊忙於工作和生存,一邊忍受著焦慮帶來的痛苦。
“郵件焦慮症”患者的抓狂心態
在一家外資企業擔任行政工作的陸小姐自嘲為“郵件焦慮症”患者。因為她的工作郵箱裏每天都要收到幾十封郵件,每當看到刷屏的“未讀郵件”時,在百忙中無暇顧及的她不免心生焦慮,除了瞬間湧起把它們消滅掉的衝動,同時還有令她愈加焦慮的種種顧慮。為此她在焦慮和忙碌中趕著去檢查收件箱,對訂閱郵件、垃圾郵件、廣告郵件都會時不時查收一番。她說雖然忙碌和心生焦慮,但又不敢衝動地消滅掉郵件,萬一重要郵件被郵箱自動歸類到垃圾郵件或廣告郵件裏,麻煩就大了。
為了緩解焦慮,陸小姐為自己找到一個能幫她的“組織”,走進這個名為豆瓣“焦慮症”小組的網絡,發現竟然有很多人像她一樣“病得不輕”,在為職而忙中焦慮得發狂,一點點“芝麻綠豆”的小事都能令人“壓力山大”。有人害怕家裏有蟲子,怕到失眠;有人僅僅因為不知如何安排工作任務,竟然心情焦慮地在電腦前枯坐一下午……不過在小組裏,大家都很願意說出自己的焦慮,互相鼓勵、幫忙出主意。陸小姐覺得,這對她挺有幫助。一段時間後,她的焦慮感有所減輕,認為為職而忙沒必要焦慮,自己折磨自己,何苦呢!
“微笑抑鬱症”患者也緣自焦慮
在職場上忙碌,有些人為了幹好工作保住飯碗,同時出於禮節的需要隻能強作笑顏。這就是時下的職場流行病——“微笑抑鬱症”,而此症狀的主要原因則來自於焦慮。在一家房產銷售公司工作的劉小姐自稱是“微笑抑鬱症”患者,她說這種並非發自內心感受的習慣表情,已經成為心理上的負擔。在工作上有壓力,難免產生焦慮和煩惱,但在客戶麵前又不能表現出來,隻能強裝笑顏接待客戶,這樣的“微笑”無疑是在折磨自己,內心因焦慮而痛苦,臉上卻要掛著不情願也不自然的笑容。
劉小姐很忙,工作壓力很大,麵對朝令夕改導致一個方案改十幾稿反而改回原樣的客戶、死活不肯采納她的建議的客戶、總喜歡在下班時間打電話來抱怨的客戶,劉小姐始終麵露微笑、熱情周到,從不願讓自己心裏的壓力和焦慮表露出來,臉上微笑、內心抑鬱的苦楚,隻有自己心裏清楚。劉小姐說:“沒辦法,客戶是衣食父母。雖然我已經盡力地把工作和生活進行了定位,但長此以往很難不受影響。一個人下班回家後,回想白天的經曆心裏就煩,尤其在家裏接到客戶的電話,忍不住就想對客戶發脾氣,其實這都是自己為職而忙時內心焦慮累積的表現。
“咆哮帝”型的職場焦慮症
王君和李君在一家服裝生產企業是人所共知的“咆哮帝”,由於他們身為管理崗位上的中層,而且崗位重要,工作壓力挺大。有壓力心裏就煩躁,而煩躁則是焦慮症的表現。這兩位“咆哮帝”在單位由於亂發脾氣得罪了不少人,事後,他們也後悔,可焦躁的情緒總是控製不住,遇到問題便會暴跳如雷般咆哮起來。他們認為自己的憤怒是對事不對人,三分鍾前可以把你的報告扔到你臉上,三分鍾後路過你的格子間時,又會很關心地問長問短。在職場上,如果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咆哮帝”廣泛存在於各個行業的各個階層中。他們就像不定時炸彈,情緒一上來開關就關不住;他們有才華、脾氣暴、對下屬要求高,暴跳起來罵人花樣百出。而這些表現,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工作壓力大、焦慮感重,在為職而忙時控製不住自己,好的時候怎麼著都好,一到臨界點就怎麼著都不成了。此類的“咆哮帝”,屬於速釋型的管理者,發泄完了就跟沒吃錯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