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獨孤九劍:抓住破綻,乘虛而入(3 / 3)

郭子儀聽到門人的報告,立即讓身邊的姬妾們避到一旁不要露麵,他獨自等待。

盧杞走後,姬妾們又回到病榻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都來探望您,您從來不讓我們躲避,為什麼此人前來就讓我們都躲起來呢?”郭子儀微笑著說:“你們有所不知,這個人相貌極為醜陋而內心又十分陰險。你們看到他萬一忍不住失聲發笑,那麼他一定會心存嫉恨,如果此人將來掌權,我們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儀對盧杞太了解了,在與他打交道時處處小心謹慎。後來,盧杞當了宰相,果然極盡報複之能事,以前稍有得罪於他的人,都被他施法陷害,獨獨對郭子儀另眼相看。

像盧杞這樣一眼就能看出是小人的,倒還算容易對付。那種表麵上忠心耿耿,暗地裏卻心狠手辣之輩,才是最易疏於防範的。

公元前645年,為齊桓公創立霸業嘔心瀝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前去探望,順便和他商討誰可以接受相位。齊桓公提出易牙和開方、豎刁作為人選,因為易牙曾為滿足齊桓公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開方為侍奉他,父親去世也不回去奔喪;豎刁自殘身體來討好齊桓公。但管仲認為易牙沒有人性、開方不盡孝道、豎刁違反人情,都不會忠心於齊桓公,向他推薦了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說隰朋可以幫助國君管理國政。遺憾的是,齊桓公並沒有聽進管仲的話。

不久,管仲病逝。齊桓公不聽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結果釀成了一場大悲劇。兩年後,齊桓公病重。易牙、豎刁見齊桓公已不久於人世,就開始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有一宮女乘人不備,越牆入宮,探望齊桓公。齊桓公正餓得發慌,索取食物,宮女便把易牙、豎刁作亂,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飲食的情況告訴齊桓公。桓公仰天長歎,懊悔地說:“如死者有知,我有什麼麵目去見仲父?”說罷,用衣袖遮住臉,活活餓死了。一代霸主就這樣命殞於小人之手。

小人不得不防,因為他們比好人更有能量——破壞永遠比維護容易。對小人的提防永遠不可疏忽,小人們多見縫就鑽、有機就乘,被小人鑽了空子去,大廈將傾之日也不遠了。防範小人,首先重在識別,能看出誰是小人,然後有針對性地防範之。如果識別不出來,那就盡量不侵犯別人的利益,須知小人喻於利,如果一不小心侵犯其利益,就有可能遭到他的報複。

揪住對方小辮子

抓刀要抓刀柄,拿人要拿把柄。以人的弱點或劣跡相脅,人豈有不從之理?

漢代的朱博因極善巧妙用惡人為之效力而為人稱道。比如,在長陵一帶,有個名叫尚方禁的人,曾強奸別人的妻子,被人用刀砍傷了麵頰。如此惡棍,本應重重懲治,隻因他大大地賄賂了官府的功曹,而沒有被革職查辦,最後還被調升為守尉。

朱博上任後,有人向他告發了此事。朱博傳見尚方禁。尚方禁心中忐忑不安,硬著頭皮來見朱博。朱博仔細看尚方禁的臉,果然發現有疤痕,就讓左右退下,假裝十分關心地詢問究竟。

尚方禁做賊心虛,知道朱博已經了解了他的情況,就像小雞啄米似的接連給朱博叩頭,如實地講了事情的經過。頭也不敢抬,隻是一個勁地哀求道:“請大人恕罪,小人今後再也不幹那種傷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漢大丈夫,難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本官想為你雪恥,給你個立功的機會,你願意嗎?”

尚方禁自然極為願意,於是,朱博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當天的談話情況,要他有機會就記錄一些其他官員的言論,及時向朱博報告。尚方禁儼然成了朱博的親信、耳目。

自從被朱博寬釋重用之後,尚方禁對朱博的大恩大德時刻銘記在心,所以,做起事來特別賣命,工作十分見成效,使地方治安情況大為改觀。朱博遂提升他為連守縣縣令。又過了相當長一段時期,朱博突然召見那個當年收受尚方禁賄賂的功曹,對他進行了嚴厲訓斥,並拿出紙和筆,要他把自己受賄一個錢以上的事通通寫下來,不能有絲毫隱瞞。

那位功曹早已嚇得篩糠一般,隻好提起筆,寫下自己的斑斑劣跡。

由於朱博早已從尚方禁那裏知道了這位功曹貪汙受賄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寫的交代材料,覺得大致不差,就對他說:“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聽候裁決。從今往後,一定要改過自新,不許再胡作非為!”說完就拔出刀來。那功曹一見朱博拔刀,嚇得兩腿一軟,又是打躬又是作揖,嘴裏不住地喊:“大人饒命!大人饒命!”隻見朱博將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寫下的罪狀材料,三兩下,將其削成紙屑,扔到紙簍裏去了。此後,那位功曹終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工作起來盡心盡責,不敢有絲毫懈怠。

做賊心虛,做過壞事的人一般在心理上有“死穴”,一旦將手指放在這個死穴之上,張而不發,那就相當於牽住了牛的鼻子,讓它乖乖聽命於你,也相當於捏住了蛇的七寸,讓它俯首順從。所以,用壞人,必須要抓住他的把柄,讓他不得不服從。但是在“握”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度”,若對方狗急跳牆,事情就不妙了。

讓對方自相矛盾

與人爭辯,有時候唇槍舌劍未必無堅不摧,倒是如果揭示出對方的漏洞,使其自相矛盾,效果就好得多。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年輕時曾是一名律師。他出身貧賤,同情平民,尤其是黑人,經常幫他們打官司,有時甚至不收分文。

有一次,林肯朋友的兒子安斯特朗被人誣告謀財害命。林肯知道他是一個誠實的孩子,於是趕到安斯特朗家裏去詢問。安斯特朗的母親流著眼淚向林肯訴說了自己兒子的冤情,並請求給予幫助,林肯表示一定要救他出獄。

第二天,林肯來到法院,以被告辯護律師的身份查閱了法院的全部卷宗。他在卷宗上發現了一個細節:有個名叫福爾遜的證人,親眼在月光下麵看見安斯特朗用手槍打死受害者。這是對安斯特朗最不利的證據。

審判開始了,許多人都來參加旁聽。福爾遜再一次向法官證實,他親眼看到安斯特朗殺人的過程,而且他講得有聲有色,似乎十分確實可靠。

林肯站起來向證人提出疑問:“是你親眼看見安斯特朗殺人的嗎?”“是的,我可以發誓。”福爾遜說。林肯又問:“你在草堆後,安斯特朗在大樹下,相距二三十米,你能看清嗎?”

“很清楚,因為月光很亮。”

“那麼,你肯定不是從衣著方麵辨認的?”

“不是,我看清了他的臉,因為月光正照在他的臉上。”

“你能肯定時間在晚上11點嗎?”

福爾遜信誓旦旦地說:“完全肯定。因為我回屋看了時鍾,那時正是11點1刻。”“你說的全是事實嗎?”林肯再一次慎重地問。福爾遜拍拍胸脯回答:“我敢擔保,這全是事實。”

等到證人坐回座位以後,林肯嚴肅地麵對全場的人說:“女士們和先生們,法官先生,請你們注意,這個證人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啊!”在法庭上的人都震驚起來。

林肯說:“證人發誓說他於11月18日晚11點鍾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安斯特朗的臉,但那天晚上是上弦月,11點鍾月亮已經下山了,哪來的月光?退一步說,就算證人記不清時間,時間稍有提前,月亮還在西邊,月光從西邊照過來,被告如果臉朝大樹,即向西,月光可以照到臉上,可是由於證人的位置在樹東麵的草堆後,那他就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臉;如果被告的臉朝向草堆,即向東,那麼即使有月光,也隻能照著他的後腦勺,證人怎麼能看到月光照在被告的臉上,而且能從二三十米的草堆處看清被告的臉呢?”

全場頓時轟動起來,安斯特朗被當庭釋放,林肯也因此聞名全國。

林肯能打贏這場官司,就在於他抓住了對方的軟肋,從他的證據中找出不足並逐一加以駁斥,讓對方的證據站不住腳,讓對方難以自圓其說,陷入自相矛盾的尷尬境地。這比單純地強調自己的清白去辯解更加的有效。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謊言,因為謊言所編織的,是完全不存在的東西,要讓一個完全不存在的東西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那是完全不可能的。謊言中必然有漏洞,如果能抓住這漏洞進行詰問,往往會讓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這給我們以這樣的啟示:處理事情時不要急著為自己不停地辯解,而要細心留意對方的軟肋,抓住時機狠命反擊,這樣往往能收到奇效。

蓄勢待發,見機而作

與人競爭,不能貿然進攻,應該鎮之以靜,等待時機,一旦對手暴露出破綻,就要迅速撲上,毫不遲疑。

公元221年,劉備不聽諸葛亮、趙雲的勸說,為了奪回荊州,親率蜀國大部分人馬,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孫權得知後,幾次派人去向劉備求和,都遭到拒絕。在這之前,東吳大將周瑜、魯肅和呂蒙等都已先後去世了。孫權不得已,隻好任命年輕的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5萬人馬去抵抗劉備。

吳國文武官員對陸遜出任大都督都表示懷疑,擔心他不能勝任。為了提高陸遜的威望,孫權當著百官的麵對陸遜說:“朝廷裏的事由我主持,外麵打仗的事由你負責。”然後把自己佩帶的寶劍交給陸遜,接著說:“哪個不服,由這劍說話!”百官聽了,都默不做聲。

陸遜辭別孫權,帶著水陸兩軍來到前線。

這時候,劉備已進抵猶亭,沿路紮營,綿延幾百裏。吳國將領請求陸遜趕快出兵迎擊劉備。

陸遜說:“劉備此番東下,氣勢正盛,且占據高處,我們很難攻破。如果出師不利,便會挫傷士氣,所以不如布置防禦,等待時機。”將士們聽了,嘴上雖沒說什麼,心裏卻認為陸遜膽小,個個臉上都流露出輕蔑的神色,暗笑他的懦弱。陸遜拍拍寶劍,又道:“我雖是書生,但有責任更好地完成主上交給我的重大使命。如有不服,上方寶劍伺候!”

之後的日子裏,蜀軍多次挑戰,陸遜總是置之不理。盡管劉備一次次挑戰,陸遜就是沒有上當。

兩軍相持半年之後,盛夏季節來臨,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劉備隻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起,在樹林的茂密之處,紮下互相連接的40多座軍營,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

陸遜看到了蜀軍戰線拉得過長,兵力分散,士氣低落,認為進行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了。一天,他召集大小將士,宣布了出兵破蜀的計劃。經他前前後後一分析,將領們都佩服他有遠見。

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勝利,陸遜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對蜀軍的一個營寨進行了試探性攻擊,雖然吃了點虧,但卻找到了克敵的辦法,那就是用火攻。

當天晚上,正值風猛。陸遜命所有的士兵每人手持一把茅草,裏邊藏上火種,向蜀營發起攻擊。霎時火光衝天,蔓延開來。吳軍乘著火勢,奮力殺敵,接連攻破了蜀軍40多座營寨。

陸遜火燒猶亭,一舉打敗了連營幾百裏的蜀軍,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陸遜能忍,一方麵忍受內部將領對他的輕視和不理解,另一方麵還要麵對劉備的挑釁故作不知,這中間需要承受非常大的壓力。但他更明白時機未到,任何輕舉妄動都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後果。一旦時機成熟,陸遜瞬間爆發取得了顯著成效,這種做事的風格令人敬佩。所以時機尚未成熟時需要隱忍,以及承受一切壓力的勇氣和執著。而等到時機成熟,卻要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采取行動。

後  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

本書在策劃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許多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王傑、張豔芬、周珊、杜莉萍、何瑞欣、齊豔傑、齊紅霞、李偉軍、曾桃園、趙廣娜、魏清素、趙一、趙紅瑾、王鵬、李文靜、李佳、羅語、張保文、陳賜貴、孟寧、肖冬梅、李愛蓮、張琦、雒逸雲、許長榮、李良婷、孫亞蘭、史慧莉、閆晗、王豔、黃亞男、曹博、楊青、金望久、李顏壘、付誌宏、史慧莉、朱輝、上官紫微、餘學軍、徐娜、聶小晴、李娜、劉紅強、楊莉、賀蘭、蔣先潤、杜亞君、陳潤、蔡亞蘭、歐俊、付欣欣、王光波、彭麗麗、李雪韜、於海英、楊豔麗、姚曉維、潘靜、王豔明、楊英、杜慧、楊秉慧、吳迪、武敬敏、阮崇曉、張乃奎、葉光森、陳小嬋、王博、毛玲玲、吳潔、範小北、王玉芳、黃文平、李偉等。

閱讀是一種享受,寫作這樣一本書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之餘,我們心中也充滿了感恩。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同行的幫助,還借鑒了其他人智慧的精華。相信你們勞動的價值不會磨滅,因為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