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主持人的演播室化妝(1 / 3)

第八章 主持人的演播室化妝

攝像機鏡頭和電視接收器有一種消除空間感的特性,日常生活中柔和甜美的麵龐,上鏡後卻可能變得平板如餅,毫無立體感可言。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演播室內安裝有造型能力強的各種燈光,同時對主持人的上鏡化妝也因此有了進一步的要求。

演播室的化妝應依據矯型化妝的理論基礎,即素描學原理與解剖學依據。要熟練地把握和了解人體麵部骨骼肌肉的特征,並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一定的繪畫技藝,如此方能揚長避短,塑造形象。

第一節演播室化妝的理論基礎

一、解剖學依據

人的頭麵部的生理結構是化妝造型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沒有人的麵部生理結構,就沒有化妝,

所以麵部的解剖學是矯形化妝的生理基礎,也是主持人演播室化妝的理論依據。為了全麵科學地把握化妝的要領,我們首先從麵部的支架骨骼談起,然後再延伸到肌肉等其他方麵。

(一)麵部骨骼

麵部的骨骼共14塊,除下頜骨能活動外,其他的骨骼是固定的。其中與化妝造型有關的麵部骨骼有:額骨、顳骨、鼻骨、顴骨、上頜骨和下頜骨。它們之間的解剖學關係為:眼眶以上為額骨,兩側向後與顳骨相連。顴骨上連額骨、下接上頜骨。上頜骨形成牙床,鼻骨形成鼻梁。眼眶圍於顴骨、鼻骨與額骨之中。下頜骨像個馬蹄形,上端與顳骨部分連接,通過咬肌作用可以上下活動(見圖8.1)。

麵部骨骼的起伏造成麵部形態上的變化,隆起的地方為丘或脊,如額骨、顴骨、鼻骨、上頜骨等部位的變化就是這樣。凡是高起的部位,肌肉都較平薄,骨形外顯,是表現化妝造型的主要部位。尤其是隆起的骨點,更是造型的重要標誌,稱為麵部高點。它們是:頂骨峰、額結節、眉弓點、顴骨點、鼻骨、上頜角、下頜角、頦結節、眶上緣。骨骼凹陷的地方形成窠,如顳部、眼眶、鼻穴、耳孔、口腔等部位,是肌肉附著或生長五官的地方。不同的人長相之所以不同,主要由骨骼的造型結構決定。這些骨骼在光照下形成陰影和高光區,於是麵部的立體感便可由眼睛感知。當了解這些後,分析自己的臉部就有了把握。化妝必須尊重麵部骨骼的真實生理結構,並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真實可信的矯正,揚長避短,這樣化出的妝才具美學效果。所以麵部骨骼是人物造型的立體法則。

(二)肌肉長勢

肌肉附著於骨骼上,在麵部的凹陷處尤為豐滿,它們與骨骼一起形成麵部不同的造型特征。肌肉的厚薄長勢,成為麵部豐滿或瘦削的主要生理依據。許多麵部結構不勻稱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麵部肌肉使用不當或不協調造成的。如:一側牙磨損壞的人長期隻使用另一側咀嚼食物,那麼,長期使用的一側咬肌發達、增厚,於是在麵部造成一側腮部大、一側腮部小的不協調的麵相。肌肉與骨骼不同,它處於常年的變化之中,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也較大,如飲食、運動、表情、年齡的增長及健康狀況等均會影響肌肉的發展趨勢。

形成臉型特征的主要肌肉有許多,我們把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運動肌,它主理下頜骨的運動,如咬肌、唇三角肌、下頜舌骨肌、顳肌等。另一類是表情肌,主理麵部的表情如額肌、皺眉肌、降眉間肌、眼輪匝肌、上唇方肌、口輪匝肌、下唇方肌等(見圖8.2)。

運動肌的發達與否,自然與該肌肉的使用頻率和程度有關,它對臉型,特別是臉型的下輪廓影響很大。臉型下部的寬窄、胖瘦取決於下頜骨的寬窄和咬肌的發達程度,前者具有一定的先天性,而後者的可塑性較強。要使下頜部勻稱,除了注意協調使用咬肌外,麵部肌肉的按摩也是很有效的。

表情肌的協同作用或抵抗作用形成一定的麵部表情,而一定的表情又要由一組肌肉的作用來完成。在麵肌學領域裏極有權威的學者巴達那德博士與杜格斯特·羅理博士認為:“每個心理狀態都能由特定的一組肌肉聯合收縮來表達。這些肌肉的活動,對於表情有其特定性。當其運動時,如果有其他肌肉同時收縮,也隻能改變這組肌肉表現的程度而已”。

簡單地說,一種表情的產生取決於一組肌肉的運動。當某一種肌肉常被使用,久而久之,因這種肌肉牽引而在臉上產生的線條就變得深刻而明顯,這是了解一個人性格的最佳指南。一個人心情總是很樂觀,他的愉悅心情自然時常形之於麵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副善相。相反,若一個人長期在痛苦中掙紮,那麼他的心情就會形諸麵部,必然是一臉苦相,這是顯而易見的。雖說不可以貌取人,但到了一定年齡後,適度以容貌的因素判斷一個人,也是不無根據的。

二、素描學原理

演播室化妝必須通過立體感的營造來完善,應該利用素描學中的明暗等關係來獲得臉部的層次感與五官的美感。

(一)麵部立體感的塑造:明暗關係

明暗的產生是光線作用於人體麵部的客觀反映。光的客觀性決定了明暗變化的規律性,麵部的立體結構對光照反射出不同層次的明暗,不同的質地,明暗也有所不同。化妝中陰影與高光的運用,就是利用以上的自然法則表現自然而立體的妝麵。另一方麵,明暗層次的變化又必須從人體麵部的結構出發,麵部固有的立體構型表現出麵的轉折,而麵的轉折是明暗層次的生理學基礎。體麵轉折的交界處對比增強,故顏色最深,明者愈明,暗者愈暗。

麵部具有“立體感”的化妝,要達到諧調統一,應該遵循三條原則:首先要嚴格遵循明暗交界線最深的原則,當它與陰影、逆陰影結合起來時,臉部的造型才表現完美了。暗部如果超過了明暗交界線的深度,妝麵就會顯得髒。其次要分清明暗的層次,即要知道哪兒是最亮的部位,哪兒是比較亮的,哪兒是暗的部位,隻有分清了明暗層次,妝麵才顯得整潔有序。最後還要把握麵部皮膚的固有色。這裏所說的固有色包括膚色、發色、眼珠的顏色。在固有色的基礎上作對比調整,從而最終達到諧調統一的效果。

(二)麵部真實感的描繪:質感、量感

質感是由於物體本身分子結構的不同,·形成一定形態的質地特點。質地的軟硬、鬆緊、粗細、紋理、光澤等都是形成質感的外在因素。僅就人體麵部而言,骨骼成相、肌肉走勢、性別差異、年齡大小、歲月的痕跡等等的不同均會在麵部留下不同的特征。演播室內的主持人化妝就是在充分的原型分析之後,把握主持人的麵部有關特征進行設計和改造。一方麵重視麵部的原型,另一方麵強化優點、掩飾缺點。質感的表現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則。量感與質地和體積緊密相關。質感與量感是事物的固有屬性,表現於形象本質特征的兩方麵。在化妝的表現中,有了質感的充分表現,量感也就在其中了,質感和量感表現得越充分,物體的真實性也就越強。在化妝中顯示真實感的手段,是通過光波以不同的明暗變化反映出來的。

例如,主持人畫眉時就要注意眉毛、眉型及眉的質感與量感的把握。觀察一下眉,整個眉的眉頭和眉梢眉毛稀疏,顏色較淺,在質感與量感的真實表現上,描畫時就應將眉頭和眉梢描畫得輕細些,有一定的透氣感。眉毛的中部顏色較深且較濃密。由於下部是背光麵,上部是受光麵,所以下部又較上部色深。因此,眉毛的下部應描畫得最深,而眉毛的上部則較之淺些。總結眉毛描畫的要領就是要掌握眉毛的深淺粗細、曲直虛實。掌握以上畫眉原則,描畫出的眉毛就不會如一道黑線,而可形成真實、自然、生動的眉毛。

(三)麵部美感的表達:各種線條

演播室化妝裏的線條是造型的基本手段。事實上這些線條是不存在的,它是化妝師們在化妝造型中創造抽象出來的一種再現形式,它符合人們以線條的方式觀察、辨別自然事物的習慣。因此,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狹義的化妝線條包括:眼線、唇線、畫眉的線條。廣義地來說,化妝線條是化妝造型中所采用的一種手段,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和形式美。線條的排列組合,可以表現麵部及五官的立體感。

眉型是用眉筆一筆一筆地沿著眉毛的生長方向畫出來的,一根根線條的排列組合便形成了整個眉毛的造型,有點像插秧。如果把握住深淺、虛實、粗細的要領,畫出的眉毛可以假亂真,且更具觀賞價值。

畫眼線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眼睛的神采。事實上也並不存在生理上的眼線,隻是睫毛的密影被幻化而用來造型的。眼線通常是貼著睫毛根部描畫的一條直線。更專業地說,眼線並非一條細線,而是許多條小細線的橫向排列。它們之間的交接很隱蔽,放大來看像繪畫中的閃電一樣有一定的轉折,精致的眼線是看不出轉折的,但這種描畫的方法是確實存在的。利用這種方法描畫的眼線自然真實,有一定的透氣感,而非一條生硬的直線。

唇線是描畫在唇紅與唇白交界處的一條線,用以矯正唇型,以使唇型清晰立體,同時還可防止口紅溢出,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唇線描畫的手法與眼線類似,隻是比眼線要複雜一些,描畫出優美唇線的關鍵是:手法要圓滑、柔和、準確而清爽。

廣義的化妝線條常被忽視用來造型,在繪畫上卻有相當重要的造型作用,它被叫做明暗交界線,是最體現立體感的。明暗交界線是最深的地方,它與暗部明部的漸變關係的表達,正是運用了線條的排列組合的方法。明暗交界線在化妝中應是明確的,但又不可過分強調。否則,妝麵會生硬而缺乏柔和感,使化妝失去其美感。簡單地說,明暗交界線就是麵部的結構線,與陰影、逆陰影一起表現麵部的凸與凹,並使之更加明確。化妝最怕軟弱無力、模糊不清,了解和掌握了化妝中線條的運用,就可以塑造出更自然可信、更具立體感的化妝效果。第二節演播室化妝一般程序一、淨麵 取適量洗麵奶或清潔霜塗於麵部,由裏向外打小圈圈按摩片刻,然後用稀巾或濕紙巾從上向下擦淨,再用水洗淨。

二、化妝水

滴數滴於手中或棉巾上,從下向上輕拍於麵部,感覺有點黏澀時,說明化妝水已被吸收。三、乳液或營養霜

取適量乳液分別點在額頭、兩頰、鼻頭和下巴,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將其抹勻,方向是由下而上,由裏而外。抹完後,用雙手輕拍麵部,讓皮膚自然吸收,形成一層保護膜。四、修正液分綠色、紫色兩種。綠色修正液可調整偏紅的膚色;紫色修正液可調整偏黃的膚色。用過修正液之後,膚色會顯得白晰、透明,上粉底時易表現質感。

五、基礎底色

在演播室化妝中,上粉底是關鍵。用接近自己膚色的基礎底色調和的皮膚色調最能表現天然皮膚的質感。在外輪廓用比天然膚色深二三度的粉底均勻地塗於麵部深陷處,需收緊、後退。從外向內,由深至淺均勻地塗抹,根據不同的造型要求,和基礎底色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不留明顯界線。同樣,對於需要感覺鼓突、開闊、明亮的部位如鼻梁、額頭中部、下眼瞼溝、下巴、眉弓骨處,應用比基礎底色明亮二三度的粉底,並使其柔和,不留清晰界線。

上粉底的方法為:用海綿取適量粉底以打點的方式使其布滿整個麵部,再采取拍擦方法將粉底抹勻。接近發際線和下頜底線時,要逐漸減弱,防止邊緣處不自然。

六、定妝

它是保證妝麵持久幹淨的關鍵步驟,為彩妝的順利描畫作了鋪墊。方法是:用粉撲蘸上定妝的透明散粉輕輕揉開,然後輕輕按壓於麵部。千萬不可揉擦於麵部,這樣會破壞妝麵。

麵部定妝的順序一般是:首先固定外輪廓,然後是上額、下頜及內輪廓。防止脫妝的關鍵是:在鼻部周圍、嘴部周圍及眼部周圍等部位小心地定上粉,這些部位運動較多,易出現皺紋,如不注意定妝,脫妝將首先從這些部位開始。

七、眼影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影的使用是為了表現眼部立體結構,同時也能表現整體的化妝風格及韻味。眼影色彩的選擇要綜合考慮服飾色、發色、膚色、眼睛色、季節以及眼部特點等諸多因素。

比較東方人種和西方人種的眼部會發現:東方人種的眼窩較淺,單瞼和腫眼泡者居多;而西方人種的眼窩深陷,雙瞼者多,較少腫眼泡者。眼部有兩個高點,一個是眉骨,另一個是眼球的中央,兩者之間有一凹陷稱眼瞼溝。由此可見,要表現眼部的立體結構,可在眼瞼溝處用咖啡色、駝色、煙藍色或褐色眼影表現凹陷感,在眼球中央和眉骨處用白色、淡粉色、淡黃色等淡色眼影表現突出感。令眼睛深陷的眼影色稱為“結構色”。

在結構色的內側和外側使用柔和的顏色作暈染稱為“暈染色”。眼影的暈染應靠近睫毛線、外眼角處,向上、向外漸淡漸消。

眼影要和眉毛、鼻側影柔和地連接,從整體上塑造一個自然可信的眼部。

八、眼線

上、下眼瞼緣由睫毛排列自然形成的弧線陰影,謂之眼線。除此而外,外眥角上、下眼瞼交彙處也形成一個三角形的陰影,謂之眼線的角線。這就是眼線的自然形態。眼線的粗細比例一般是“上七下三”和“外七內三”。上眼線由內眥角向外眥角,逐漸加粗,至外眥角前開始上翹形成角線。使眼睛有增大和拉長的效果。下眼線相對較細、淡,也是自內眥角至外眥角逐漸按比例加粗,與上眼線交彙時可以合角,也可不合角。在進行化妝設計時,通過修飾眼線可增加眼睛的魅力。

九、睫毛膏

修飾睫毛可增加眼睛的生動性和立體感。其方法是:選擇和眼周相同大小的睫毛夾,夾住睫毛根部,向上翹起,停留數秒後,放鬆後退,再夾住睫毛中部,然後再夾梢部。讓睫毛形成自然的上翹曲線。注意夾睫毛時不可用力過猛,否則會造成睫毛折斷。

刷睫毛膏時,先將外眼角輕微拉開,使睫毛呈扇形分開,再用睫毛刷輕刷睫毛的下部,從根部起盡量向上刷起。下睫毛可將睫毛刷豎向塗抹。

十、眉毛

如果把眼睛比作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那麼眉毛則是這幅圖畫的畫框。標準的眉型是一種微妙的轉折,有著濃淡相宜的外觀。麵部的美容設計中,眉毛相對於其他五官是最活躍、最易改變臉型的。眉毛的描畫是上淺下深,兩頭(眉頭、眉梢)淺,中間深。其根據是眉毛自然的生長體積感造成了上麵是受光麵,下麵是背光麵。要表現眉毛的疏密、深淺特點,應選用柔和自然的灰色、棕灰色、棕褐色及深駝綠色等。眉筆應削成鴨嘴形的扁形,以便於一根根細致地描畫,表現出質感和透氣感。

十一、腮紅

腮紅的使用可表現皮膚的健康紅潤,給人以生機勃勃和精神煥發的感覺。最好選擇與口紅、眼影相似的顏色,腮紅使用得當,還可幫助修正臉型。由於東方人種麵部較平坦,使用腮紅時不能由內輪廓向外輪廓塗抹,而應表現外輪廓略深,向內輪廓漸淺並最終融化消失,這樣才能表現麵部的立體效果。一般腮紅掃在顴骨和顴弓下凹陷的結合處。整個麵部外輪廓亦可利用餘下的腮紅輕掃,從而達到和諧柔美的整體效果。

十二、唇膏

使用唇膏可增強麵部的活力,是最為關鍵的點睛之筆。其色彩應與膚色、腮紅、眼影、服裝色諧調統一,並根據不同的年齡、場合、個性做出正確選擇。

塗唇膏之前,先用唇線筆勾畫出理想的唇型,再用唇刷取唇膏均勻地填滿。要想使唇部更具立體感,可采用雙色塗抹的方法。由於嘴唇本身並非一個平麵,它具有明顯的體麵關係的轉折和體積感。上唇基本上處於背光麵,可將上唇塗得深些,下唇處於受光麵,可塗得略淺些。為了更加突出嘴唇的結構,可以選擇略深的唇膏塗抹嘴唇外緣,再選擇略淺的唇膏塗抹嘴唇的中部。

十三、麵部色彩和結構的綜合調整

麵部化妝進行到這一步時,已較原型有了很大改善。然而

還不完美,在這一步驟中,可動用修容餅繼續對麵部結構進行矯正,並協調麵部各種色彩,使之更趨柔和自然。另外,與麵部相接的其他裸露部位,如耳朵、頸部等做最後的修飾,達到與修飾後的麵部顏色相統一。

第三節主持人化妝與節目類型

北京廣播學院趙淑萍女士在其論著中根據電視節目基本屬性,將主持人劃分成八大類型,即新聞節目主持人、娛樂節目主持人、教育節目主持人、服務節目主持人、體育節目主持人、經濟節目主持人、對象節目主持人、特別節目主持人。主持人同電視節目具有“相互依存的關係”。“電視節目對主持人來說好比植物賴以生長的土壤,離開這塊土壤,主持人則失去了生存的條件。而不同性質的節目又好比不同的土質,孕育生成不同屬性的植物。”而所謂“植物”的外觀,正是本書所討論的形象設計對象所在,也正是利用化妝手段可以塑造表現的主持人的風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