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說:“好。”
吃過飯,沈父帶著培華跟泰和來到東廂房,培茵閉眼養神,耳朵且支棱著準備聽聽自己爹是怎樣說的。
泰和說:“大舅,我現在想不通這樣整天被批鬥是為什麼,我娘說讓我跟你說說話,請你給我解解惑。”
沈父說:“這樣的批鬥是因為批鬥的跟被批鬥的是兩個階級,泰和,培華,多的我也不能多說,而且也說不好,你們倆要記住,在以後的日子裏,要多看多聽,少說話,你們倆都是家裏最大的孩子,下麵還有好幾個弟弟妹妹,你們不光是父母的好幫手,而且你們還是弟弟妹妹們的表率,所以你們倆要好好的約束自己的言行,不管是在什麼地方,不管是要說什麼話,都要現在心裏過三遍才能出口。”
看著兩個孩子沉思的樣子,沈父說:“培華,泰和,不要因為自己的成分看輕了自己,你們要有思想準備,因為成分問題以後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心要放寬了,要記住,這一條路走不通了一定還會有別的路讓你走,你們不光是要自己寬自己的心,還要幫著弟弟妹妹們寬心。”
兩個半大的孩子鄭重的點了點頭。
沈父對張泰和說:“泰和,你娘是個心胸豁達的人,看這些年經曆的事情就能看出來,她不是一個容易被打垮的人,你要帶著弟弟妹妹們跟你娘學習,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有意氣之爭,小樹在風雨之中彎腰是因為它還不強壯,等到你成長為一棵枝幹粗壯的大樹,能對抗風雨的時候才能直立於風雨之中,所以,你要記住,該彎腰的時候一定要彎下腰。”
張泰和點了點頭,說:“大舅,我明白你說的話了。”
沈父說:“明白了就好。”
這些話張泰和一直記在心裏,在以後的歲月中陪伴著他經曆了很多的坎坷,很多年之後,眾兄弟姐妹聚會,張泰和說要是沒有這次自己大舅的這些話,那些非人的待遇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得下來,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了。
瓊姑姑家的孩子來了,二奶奶又擔憂著沒信的玨姑姑。
初三開始生產隊就上工了。
開春之後就要種各種作物,這會生產隊要組織大家整理土地,沈家的眾人年輕的去上工,年紀大的要麼去放牛,要麼去養豬,沈父沈母跟著生產隊下地,幹滿一天能拿十個公分,培華跟著去幹一天能拿七個公分,去放牛的爺爺二爺爺能拿八個公分,三奶奶因為閨女守衛邊疆,屬於軍屬,村裏有照顧,每年都能有糧食補貼,補貼的糧食夠自己一年的嚼裹,要是農忙時節跟著上工也能有公分拿。
躺在炕上的培茵吹著泡泡,算計著一家人的公分,這個時代的農村,公分就是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不掙工分你就沒糧食吃沒錢花。
一直到初五,玨姑姑家裏還沒有人來,二奶奶坐不住了,一大早就挎著包袱往玨姑姑家走。
玨姑姑家離著沈家村得有二十多裏地,跟沈家村不是一個公社,叫做清河村,村子背靠青山清河圍繞,因為那條圍繞村莊的清河而得名,三十來戶人家,解放前大部分是獵戶。
玨姑姑嫁到這個村是因為二爺爺有個相熟的人家是這個村的,帶著小夥子來沈家村相看之後被二奶奶看中了,是家裏的獨子,一家人靠著爺倆上山打獵糊口,在清河的另一邊還有一塊地,也算是殷實之家。
玨姑姑嫁過去已經十來年了,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
這個時候通訊基本上是靠吼的,兩家離得這麼遠,沒有相熟的給捎個口信過來二奶奶真是急了,吃了早飯挎著包袱就出了門。
家裏除了培田培芝倆在院子裏跑的孩子就還剩下在炕上躺著的培芝了,奶奶忙裏忙外的收拾了一通,又端著針線笸籮到東廂房邊做針線邊看孩子。
奶奶手裏縫的是大哥培華的一件褂子,褂子的肩膀上一邊一個大補丁,整整齊齊的縫上去的這會補的是兩個胳膊肘的地方,奶奶從一件破的實在是不能穿的衣服上剪下兩塊布料,仔細的縫到有破洞的地方,培茵心裏想著,這個時代的人真是艱苦樸素啊,再下去三四十年,衣服不用破,舊了就的扔了,哪像現在,新三你那就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
半晌,院子裏一陣響動,還有二奶奶說話的聲音,奶奶忙放下手裏的針線,出去看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