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禮義仁智信為主,所學之書更是以道德為標榜,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講究倫理之綱常。所以古代君王為什麼都會喜儒家治國?原因便是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綱常種在每個人心中,這社會機構便不會亂,君王就能安心坐帝王享榮華。
所以在史學上,造反的從來不是文人,皆是不懂文化的地痞流氓或是外族。當然,太平天國的邪教組織不算。
在明朝末期,更是由王陽明發展出儒學另外一個派係……心學。
可惜在清朝的入主下,心學便很快就被抹殺了。原因很簡單,儒家理學更適用中央皇帝集權。而心學是在明末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幹政的背景下研發出來的,所針對的乃是欲快轉變的政體……君主立憲製。
雖然外國人老說華夏人無信仰,其實儒學一直都國人的信仰。隻是我們的信仰沒有神,隻有教條罷了。
儒家辯論是重頭戲,甚至當年遊曆數國的聖人,他那口才是更舌辯無雙。每到一國,都能給他國領導人或是文武大臣們來個大洗腦。
久而久之,這聖人之學裏的詭辯之道,更是被學子們奉為一門極強的學科。
想想也是,我打不贏你,說的贏你,照樣也是一種勝利。甚至這種義比,在學院裏,比武鬥發生的次數還多。
今日生死台決鬥第二場的義較,方掌門居然親自擬題!而且題目竟然是聖人之道,這議題裏麵可以發揮的東西,實在多如浩海了。
而諸葛雲也是自信滿滿,早在金丹境的時候,他就熟讀、熟背了所有聖人的文章。加上神魂強大,記憶精湛,他哪怕就是隨便講,都能引經入聖,講個十天半個月都沒問題。
等薑院長離開,諸葛雲是輕蔑淡笑道:“你看過書嗎?或者是看過聖人之學嗎?你知道什麼是四書、五經、十三經嗎?知道論語嗎?懂什麼叫內聖而外王嗎?知道什麼叫修身治國平天下嗎?”
麵對諸葛雲一開始就要炮轟自己,曾健隻能弱弱地說道:“我看過三字經……”
“哈哈哈哈哈……”
現場觀戰的學子們,被逗得全都哈哈大笑起來,這曾健還真是誠實啊,三字經,那根本就是兒童蒙學讀物。這曾健隻讀過三字經,就敢在自己身上下賭注,還真是一大奇葩。
諸葛雲不屑笑道:“那你還跟我辯什麼大義?聖人之學豈是你等小兒能夠窺探的,你認輸吧。”
曾健卻是搖了搖頭,歎氣道:“你還真是自大到無邊啊,我今天就用一本三字經,跟你開始辯何為大義,以免你這智障每天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諸葛雲聽習慣了曾健的嘲諷,於是冷道:“好,我今日就大發慈悲的教教你,何為聖人之學,哪怕就是三字經,也是你這賤人不能領悟的。”
曾健招出椅子,再次翹起二郎腿坐下,一臉猥瑣地問道:“三字經第一句是何意思?”
諸葛雲大聲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就是告訴你這賤人,人先天出來後,都是秉性善良的!隻是後天所處的環境和教育不同,這才有了性格很大的差異。說的就是你這種人,不懂道德,惡事做盡,肯定是小時候有娘生,沒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