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謙虛之心,贏得眾人尊重(1)(1 / 3)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在教你,用一種淡泊的心態來成就一番偉業。謙虛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隻有什麼都不懂的人才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謙遜之人,摒棄了浮躁的心態,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腳踏實地地追求,必將抵達圓滿的彼岸。謙虛和不卑不亢的態度,總能為你贏得尊重和熱烈的喝彩。年輕的你請記住,戒驕戒躁,謙虛才能贏得尊重和朋友。

做一個“空杯子”

給你講兩個佛教故事,看了你就明白什麼是“空杯心態”了。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什麼?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裏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嗎還倒呢?”

另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位學僧對無德禪師說道:“禪師!在您座下參學,我感到夠用了,現在想跟您告假,我想去行腳雲遊了。”

“什麼是夠了呢?”“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那麼在你走之前,去裝一滿盆石子來吧!”

學僧依照無德禪師的話,把一大盆石子端上來。

禪師問道:“這一盆石子滿了嗎?”學僧答道:“滿了。”

禪師隨手抓了好幾把沙子,摻入盆裏,沙,還沒有溢出來。

禪師問道:“滿了嗎?”“滿了!”

禪師又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盆裏,還沒有溢出。

禪師再問他:“滿了嗎?”“滿了!”

禪師順手又再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沒有溢出來。

“滿了嗎?”禪師又問。

學僧頓悟,沉默不語。

這兩個故事在告訴你: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嗎還要求教?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知識已經足夠了,已經滿了,怎麼能裝下更多的東西?

這就是“空杯心態”的起源。是說,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謙虛謹慎地從別人那裏汲取智慧。

不論你何等出類拔萃,獲得過多麼大的成績,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必須把這一切都放在一邊,把自己當做一個空杯子,從頭學起。任何一門學問都是博大精深的,需要我們認真反複地學習與研究,不斷地領悟。隻有遇到新事物虛懷以待,心態歸零,才能很快吸收,深刻地領悟,更好地把握其真諦。

空杯心態除了教你虛心不自滿外,還有另一層含義。如果一個杯子有些渾水,不管加多少純淨水,它仍然渾濁。但若是一個空杯,不論倒入多少清水,它始終清澈如一。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自己的知識與經驗。而心態就要像一隻杯子,如果已經裝了一些牛奶,如果想換成咖啡,必須把牛奶倒掉,變成空杯狀態才能有純正的咖啡味道,也才能別人給你一分,就會吸收一分;給你半杯,就會吸收半杯;給了全部就照單全收,再加上自己的體驗,便會比別人多了一整套經驗。

不要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強,不肯謙虛地向別人請教,這樣吃苦的隻能是你自己。

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曆最高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