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栽培 唐代以後的茶樹栽培
我國古代的茶樹栽培,是茶葉生產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有決定意義的一次飛躍。
我國茶樹栽培技術,實際是從陸羽《茶經》及其後的《四時纂要》始有記載的,尤其是《茶經》中的記載,是一個曆史性高起點,以至於以後相關文獻中對於茶樹栽培技術的記載,一般都是抄引《茶經》和《四時纂要》的內容。
因此,唐及其後茶樹栽培的各項具體技術,體現了我國古代在這一領域的最高成就。
從我國古籍記載的情況來看,我國古代對茶樹生物學特性的認識,主要也就是講茶樹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而這方麵的記載,最早也是從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開始的。
陸羽在他的作品《茶經》的開篇就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陰山坡穀者,不堪采掇。”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黏土最差;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穀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這些話,明確指出了茶的品質與外界環境條件有較大關係。
據《茶經》和唐末韓鄂的《四時纂要》載:種茶開坑以後,要
“熟”保,兩年以後“耘治”,要用小便、稀糞和蠶沙澆壅;茶宜種在一定坡度的山坡,平地“須於兩畔開溝壟泄
從上麵記載,我們不難看出,關於茶樹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至少在唐代時就認識到這樣幾點:茶樹是一種喜溫濕的作物,寒冷幹旱的北方不宜種植;茶樹不喜陽光直射,具有耐陰的特性;
茶宜種於土質疏鬆、肥沃的地方,黏重的黃土不利茶樹生長;茶樹根係對土壤的通透性有一定的要求,耘治能促進茶樹生長;茶地要求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能過高,更不能積水。
宋代關於茶樹對外界環境條件要求的記載,既多又具體。如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細雨足時茶戶喜”;北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載:“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南宋孝宗時人趙汝礪《北苑別錄》講,每年六月要鋤草一次。
這些記載,除蘇軾說明了茶樹特別在芽葉生長旺季,要求空氣中濕度要大以外,其他都隻是對唐代提到的認識作些補充而已。宋以後的記載,多數是抄襲唐宋時的資料,當然在某些方麵也有所發展。
茶樹原是野生樹,經先民馴化、栽培以後成為栽培種。在茶樹栽培和形成一定的茶樹栽培品種以後,人們對栽種的茶樹個體,漸漸就出現和產生按照社會需要來選優汰劣的活動和技術。
陸羽在《茶經》中,不但第一次提到了茶有灌木和喬木等不同品 種,而且指出生長在“陰山坡穀”的茶樹,由於其生境有逆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品種不好,“不堪采掇”。但是,對茶樹品種及其性狀的係統介紹,還是到宋代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中,才明確提出。
《東溪試茶錄》中介紹了7種茶名,包括白葉茶、柑葉茶、早茶、細葉茶、稽茶、晚茶、叢茶,並對這7種茶的形態特征、生長特性、產地分布、栽培要點和製茶品質進行了具體描寫。這是我國和世界上第一份也是整個古代有關茶樹品種最為詳細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