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一下收視率和綠色娛樂,大家有的人學新聞傳播學都知道收視率的概念是衡量一個節目受歡迎程度和市場占有程度的評價指標。我們國家從八十年代末引入收視率來進行評價,現在評價娛樂節目最多也是收視率,廣告商看重最多也是收視率,收視率本身是一個工具,本身沒有錯誤,關鍵是使用或者說評價的作用在於什麼。也就是說我們在使用適度的時候使媒體滿足受眾的要求,但是使用不當會使媒體去迎合一種低級趣味的低俗化。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比較能夠接受一些新娛樂,娛樂底線也是比較低的不是特別高的,但是有的時候去地方調研,或者有時候去看一些節目,確實覺得很難在這種底線進行承受。也就是說三俗:媚俗、低俗和粗俗。也許大家不是很容易觀察到,省級衛視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地級的一些節目確實是不太理想。
像《幸運52》、《開心辭典》無論是改版爭取更多的受眾,還是在大家慢慢的示威,無論怎麼樣,我們感覺到他在宣言一種知識就是財富表現的比較好,就是不必用藝術化的表現或者說用一些很靈活、低層次的趣味方法來吸引人的眼球。
另外像《紅樓夢中人》這個節目的確讓人很意思,它牽動了幾代人的心,可能是87版還有90年代的還有電視劇和電影版的各種人物。《紅樓夢中人》從頭到尾都很輕鬆的,他們很自然通過很有深度的評委和專家以及大家對到底寶黛拆三家,到底落入誰家進行分析。像北京電視台抓住這一點做《紅樓夢中人》節目。確實在創作方麵才思枯竭,用這種方法來吸引人眼球,普遍缺乏創造力,我們的電視台引進歐美、港台克隆了原版的。原來美國有一個非常熱門的一檔節目要求《恐懼元素》,覺得一些恐怖的畫麵會吸引人的眼球,但是當你看到吃蟑螂會不會覺得很惡心的。雖然說現在的娛樂節目是全國開花而且做的很有競爭力,但是低水平的模仿問題還是防不勝防,大家打開電視機會發現主持人會差不多、娛樂節目差不多、講的話也差不多,這跟我們國家的娛樂製作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在國外外部節目公司會到電視台提交策劃方案,會拿到25%的樣片。最終獲利肯定是電視台,相對比較合適的價格,或者比較合適的市場競爭力來購買。那麼國內的情況是什麼呢?
這種娛樂製作公司實力比較弱,用他們的創意還不如用電視台本身直接模仿好一些。要說模仿和創新先說節目改造,其實是在進行節目改造不可能是原版的。像《開心辭典》《幸運52》,還有《超級女聲》,它曾經被指責模仿美國偶像。國內特有的資源來做出自己的節目,國內的特有資源是國外沒有的,比如說用題材的資源像《中國之星》、《中國笑星模仿大賽》還有二人轉也是中國特色的。還有《天使任務》是山東電視台的一檔節目。
另外是合作資源,合作資源像跨媒體的合作。下麵我以湖南電視台為例探索國內的三種模式。
首先是模仿創新,前麵我說的節目改造也是這個意思,隻是我現場舉一些湖南電視台的案例。這個模仿創新和率先創新相比可以節省市場成本,增強競爭力。在中國市場來說是常見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另外比如像《快樂大本營》它模仿的是就是台灣的《超級星期天》,在節目規則上麵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造,《完美假期》也是來自於荷蘭的老大哥。
還有繼承創新,在原有的方案上升級,《快樂大本營》已經有十年,他的生命力還是很旺盛,雖然已經有這麼多年曆史了。在全國31個城市占到4.09%,為什麼還有這麼大的市場生命力?因為它經常做一些市場調查,我們的受眾是誰?後來發現24歲的年齡層觀眾占到36%,後來就讓更多的平民走上舞台。
還有就是《越測越開心》汪涵就是《越測越開心》起步的,可以說主持人文化和本土和草根化造成本土文化的成功。另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什麼呢?包括中央電視台還有其它的電視台在市場上推出比較受歡迎的娛樂節目,大多是引進的歐美一流節目內容,在引進的過程當中因為這些模式已經申請了專利的保護。我們要修正原版的形態還要爭得版權的獲準。也就說跨國媒體,跨國新的形態正在源源不斷的輸入中國市場。說明什麼呢?國內的節目製作機構要有這樣的一個動力或者說這樣的危機感,也就說一定要實施自主創新的戰略和開發有自己知識產權的廣播影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