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電視節目(1 / 3)

淺議湖南電視的四檔新聞節目

湖南衛視在98年後的崛起,不能僅僅解讀為內地漸變的媒介生態環境與湖南本土媒介勢力叫板競爭的結果,很多情況下,湖南衛視在風光無限的幾年內幾乎嚐試了電視娛樂的一切可能。《快樂大本營》和隨後《玫瑰之約》引發的內地新型娛樂節目風潮使湖南電視逐漸在南方樹立起“娛樂重鎮”的口碑。

99年湖南衛視曾提出“新聞立台”的口號,力圖表明電視新聞在整體節目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但新聞評論節目《新聞調查》曆經多次改版後收視成效與輿論影響卻日漸式微,《湖南新聞聯播》一度改頭換麵《新聯播》最終不了了之,《今日談》節目莫名的撤換甚至曾準備於2003年推出的《新聞走廊》隻是在節目預告中曇花一現後就銷聲匿跡,以上湖南衛視在新聞節目上種種舉措,清楚地顯示了湖南電視在娛樂節目領軍內地後探索電視新聞領域的專業野心與市場企圖。

但是地緣優勢的極度乏匱,決定了湖南電視無法在新聞信息的來源、製作與開發利用上攀升到與北京、上海等內地一流城市電視媒體新聞視野與新聞理念的高度。而長沙本土市民娛樂風俗的根深蒂固,為湖南人的娛樂精神培養了豐厚的文化土壤,加上本土真正的電視先鋒湖南經濟電視台的催生和連續不斷的變革影響下,借鑒、吸收和改造海外新聞包裝與製作流程,使其適合於內地政治和社會語境,並有機地雜糅本土市井文化和娛樂形式的新聞節目便成為了湖南電視(包括湖南衛視與湖南經視)新聞類節目的主要訴求方向。

本文旨在分析2004年度至今,湖南電視在電視新聞範疇內推陳出新的四大媒介產品:《晚間新聞》(改版)與《播報多?看點》(湖南衛視),《新聞故事會》與“直播都市”頻道(隸屬於湖南經視。

新新聞主義包裝下的民生新聞:《晚間新聞》

《晚間新聞》在內地尤其是平民階層當中的紅火,就連製作單位也始料未及。1999年,應和著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等節目帶動的全新一輪娛樂風潮後提出的“新聞立台”口號,《晚間新聞》一改正襟危坐的播報形態和宣教的敘述口吻,以報道內容上的平民視角,不僅贏得相當的收視勝利和市場份額,更延續了1993年央視《東方時空》子欄目《生活空間》“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草根精神。

新聞的世俗化傾向和民生關照,並不能完全代表電視新聞今後的傳播方向,關鍵在於湖南衛視找到了一個適合大眾語境和接受型態的新聞包裝方式。

在新聞標題製作、導語與正文的寫作上,《晚間新聞》突破了傳統新聞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所導致的傳播瓶頸,如導語的幽默和懸念,正文的通俗和實在,標題的風味和意趣,以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作為新聞表現的來源和視角,尤其尊重大眾的心理接受維度和審美情趣。

而另一種突出的表現就是抓有興奮點的情節和細節,用鏡頭替代文字語言的白描功能,顯然更加直觀,極具現實性;在節目中充分記錄新聞人物的對話,記者始終以“第三者”的身份介入新聞現場,以此為基點綜合材料和安排布局;一些在教科書上被劃到了新聞背景範疇的東西在晚間新聞裏突到了前沿、充當了主體。如關於孤寡老人伍土金被兒孫驅逐出家門而忍氣吞聲住在廁所的事件,記者直接以旁觀者的身份介入事件的發展過程。

在2004年上半年引起關注的山村女教師張老師省吃儉用卻深患重病的感人事件中,新聞鏡頭捕捉的首先是張老師把三十八塊六毛錢攤在床上\"摸底\",以及那一籌莫展的神色,其次是那個裝衣服的塑料袋竟是一個裝豬飼料的袋子,還有一瓶桔子罐頭作為唯一的營養品。三五個細節鏡頭給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感動,此後的跟蹤報道也是以細節、情節見長,以至於全國十幾個省市乃至省級領導都出麵彙款支援張老師。《晚間新聞》就是這樣通過細節的打造與情節的建構不斷的引發受眾對新聞人物與事件的密切關注。

但是,從內容層麵上看,《晚間新聞》內容煽情化的特質是比較明顯的,這也是湖南電視近幾年來綜藝節目為吸引注意力不約而同使用的招數;而把藏族歌手張勇在湖南衛視全國龐大覆蓋和強大影響的優勢平台下以明星化方式包裝推出的時候,也讓人開始質疑新聞節目固有的社會意義,湖南電視人以獨步天下的方式把自身的娛樂情結在新聞節目中發揮到了極致;而節目主持人李銳過於集中過於誇張的“說”新聞並沒有如《南京零距離》中的孟非般詼諧、幽默、機警與莊重並行的風格,而往往流於一種市井氣質嚴重的調侃、反諷、戲說甚至情緒化的表達。

因此,盡管《晚間新聞》在全國叫好又叫座,但是這種民生新聞的表達型態並不能佐證和支持新聞庸俗化、娛樂化與遊戲化的趨勢。盡管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從去年11月2日改版後完全換了一副新麵孔,欄目定位為\"五性\"新聞性、社會性、貼近性、趣味性、服務性,但新聞敘事人本主義的缺失而引發與人文價值的脫節始終貫穿於《晚間新聞》的始終。

民生新聞的“大新聞格局”:“直播都市”的新年啟航

由湖南經視整合後的“都市頻道”在2005年初重新定位成直播都市頻道,這一以民生和直播為頻道整體定位,構架出中國第一個本土專業民生頻道的舉措,在內地頻道專業化和新聞頻道泛濫成災的背景下,顯得的確有點驚世駭俗。以往湖南經視、湖南衛視都做過直播節目,但那是非常規性的,且大多經過剪輯和重新編排;而現在直播都市所提出的全直播概念是零時差、不作任何剪輯的直播。

在已經播出的10天常規節目中,可以看到,每天5檔正點民生、社區和公眾新聞(10點、12點、14點、16點和18點)的滾動播出形成了縱向新聞網絡架構,特別是頻道獨家在全省聯接交警監控錄像,並特邀交警執法人員現場評點省會路況,及時分流城區交通。而18點至22點則成為了直播都市重點打造的黃金時段,五檔全新的新聞欄目《第一現場》、《世界大不同》、《都市一時間》、《尋情記》、《快活林》的集中編排引發帶狀節目優勢,並以精、快、準的特點,刷新民生視角,真正讓公眾與民生新聞回落到平民百姓的生活與生存層麵上。

在湖南,湖南經濟電視台一直是湖南電視改革的先鋒,從直播都市頻道立下首年創收保底7千萬元的巨額指標來看,經濟利益的彰顯不言而喻,很難保證在未來的一年內如果產業效益不能平衡當初的宏大目標時,直播都市的命運會如同央視12套西部頻道般日薄西山,改弦易轍。

而直播都市全天播出的18小時當中,節目重播份額達將近5成,這讓人不得不懷疑直播頻道的直播特質與時效性,而政法類節目(《警界》、《搶鮮看法》)的過多介入,使頻道內容的定位上出現一定程度的模糊。

《午間新聞》與《城市語文》的全新融合:《播報多看點》

湖南衛視在事前沒有過多渲染的情況下於2004年11月15日推出一檔時長40分鍾左右的新聞生活資訊類節目《播報多看點》,不僅取代了之前在各地媒體推介會上大肆宣傳的《午間特號二人組》,並且啟用了爭議頗多曾相繼製作被業內人士譽為“城市知識分子話語場域”的《城市語文》和《象形城市》的節目製作人李泓荔作為該檔播報節目的總製片人。

播報多看點》節目伊始就劍走偏鋒,史無前例的推出“H3街頭報報”,H3取自happy(幸福),health(健康)與high(快樂)三英文單字的字首,讓街頭播報員在城市中心地段隨機的對行人敘述有關的健康、生活等資訊,在當下“將人際交流方式有機的融合在大眾傳播過程之中”的趨勢下,這種新穎的播報方式無疑讓人眼前一亮,它沒有拒絕人際傳播所獨有的親和力,而是巧妙的繞過內地電視界慣常采用的電話熱線或網絡平台的模式,利用街邊播報的獨特形式向行人傳播相關的健康訊息,再利用電視新聞載體向大眾傳播。一方麵,被播報者實際上成為新聞播報流程中的參與者,心理界限的打破與人際交流的引入有利於傳通效果的達成,另一方麵,街頭行人的接受與反饋過程被電視媒介以大眾傳播的方式呈現在廣大受眾麵前,放大並強化了前者的主導性色彩,“被看”與“看”的心理優勢容易激發新聞受眾強烈的收視行為與參與欲望。

但是,由於“生活助理”員可能首次介入這種新興的街邊交流活動,缺乏必要的人際溝通技巧與相應的健康知識背景,在播報新聞時也略顯緊張,僅僅停留在“播”的階段上,難免狀況連連,如生硬、“吃螺絲”等,更沒有自如親切的將健康生活資訊“講”或者“說”給街邊行人,許多街邊行人不是躲之不及就是在鏡頭麵前過分緊張,表情生硬,很難說他們真正接受並理解了有關的健康訊息。相比港台受眾在鏡頭前自然成熟的交流反饋,內地受眾顯然在這種新鮮的傳通方式中還缺乏必要的參與意識與媒介素養,因此我們很難界定這樣的播報是否適合當前內地的社會語境與媒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