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節目(1 / 2)

電視娛樂節目就是指通過電視這一特定的傳播媒體傳播的,大眾廣泛參與的,以審美性、娛樂性、觀賞性和趣味性為突出特點的電視節目。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到今天,經曆了晚會時期、娛樂時期、競猜時期、真人秀時期四個時期。

1、表演類綜藝晚會時期

1990年3月14日,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開播。《綜藝大觀》這個集相聲、小品、歌舞、雜技、魔術等各種文藝手段於一體的新節目樣式讓觀眾眼前一亮。表演類綜藝節目運作模式即“明星+表演”。

2、遊戲娛樂時期

風靡一時的《歡樂總動員》、《快樂大本營》把娛樂節目從“晚會時代”推向了“娛樂時代”。

1996年《快樂大本營》的播出獲得了巨大成功,與遊戲類綜藝幾乎同時湧上熒屏的還有一種婚戀類綜藝節目,代表性的欄目有:《玫瑰之約》(湖南衛視)等。

3、益智博彩時期

1998年11月22 日,央視二套(當時的經濟生活服務頻道)推出了由李詠擔當主持的《幸運52》。改造後的《幸運52》打破娛樂類、知識競賽類節目界限,有機地將遊戲與知識普及融為一體,充分調動觀眾參與熱情。

4、“真人秀”時期

“真人秀”泛指由製作者製訂規則,由普通人參與並錄製播出的電視競賽遊戲節目。它打破了新聞、紀錄片等真實的電視節目與電視劇等虛擬的電視節目的界限。

電視娛樂節目- 評價

首先,創新意識的匱乏,“克隆”成了娛樂節目的致命傷。

“近年來,我國電視節目的生產幾乎都遵循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律,那就是:歐美/日本首創——(港/台移植)——國內‘星火’——國內‘燎原’。

”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模仿香港10年前的《綜藝60分》一炮打響,於是就有了一係列“快樂”節目粉墨登場;這些節目看似豐富多彩,但其運作模式卻基本相同,無非是做一些老套的遊戲和有獎競猜,中間插播歌舞表演和大量廣告。

同樣,引領“婚配熱”的《玫瑰之約》和《相約星期六》則明顯是台灣《非常男女》的大陸版。由於“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仿來效去,隻得其皮毛,未獲其精髓,結果越“跟”越不像,越“學”越糟糕。這些節目紛紛被擠下曆史的舞台。

在借鑒和學習的過程中,中央電視台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教訓,其本土化實踐告訴人們,借鑒和學習不等於抄襲和克隆,必須結合國情進行“國情化”和“本土化”,才能真正製作出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要求和中國觀眾收視要求的電視娛樂節目。

娛樂節目的第二個問題是電視娛樂節目缺乏文化和精神內涵,粗俗化傾向比較嚴重,娛樂觀眾變成“愚樂”觀眾。

讓嘉賓出醜、拿孩子開涮、大談性愛,成了不少綜藝節目吸引觀眾的“三大法寶”。

就節目特性而言,娛樂節目首先應具有娛樂的性質,理應包含觀眾樂於接受的輕鬆與愉快,但娛樂性並不等於文化的缺失,更不是趣味的低俗。

娛樂節目必然要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導向和審美取向,蘊含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教育功能,即使是純粹的娛樂,也一定會觸及到精神層麵和價值取向,沒有精神支撐的娛樂,單純的為娛樂而娛樂,是不會有長久生命力的。

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也是正常的,隻有以寬容的心態看待娛樂節目的多元化,才能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娛樂節目發展的道路來。

欣喜的是,近幾年來,中國電視娛樂節目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動向。

首先,娛樂節目走出了“大幹快上”的“大躍進”時期,數量逐漸減少,獨特的創意成為主導娛樂節目命運的主要因素,節目質量重新掌握了娛樂節目發展的命脈,這既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也是行業內部深化改革的結果。

其次,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越來越多樣化,新的娛樂節目不斷湧現,豐富了娛樂節目的樣式,拓展了娛樂節目的發展空間。如中央電視台的《快樂驛站》欄目,以“諷刺背後的關懷、辛辣背後的溫情”為宗旨,探索全新的電視文體和表現形式,在形式上打破傳統報紙漫畫的平麵局限,有效結合現代快捷的電腦繪圖技術,加強電視化的技術和藝術表現手段,用電視漫畫的手法對傳統的藝術形式,如相聲、小品、歌曲、故事、評書等進行重新創作和演繹,給傳統漫畫藝術注入新的活力,演繹成符合當下收視習慣的一種新的電視娛樂節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