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山水詩(2 / 3)

第三句“若問杭州何處好”是一個過渡。在這裏作者以設問的形式為人們造成一個懸念,從而引起人們探索的興趣,並且起到突出末句,為末句蓄勢的作用。

末句“此中聽得野鶯啼”回答了第三句的提問,可以說是畫龍點睛的一句,使全詩的審美意境變得更加豐富。在繚繞的彩雲中,嬌鶯婉轉地啼叫,這樣美好的場景不僅使五雲山更加令人神往,也表現出作者內心那美好、閑適的情調。

毛澤東以寫詞見長,而寫詩則以寫律詩見長,偶有絕句也大多選取戰馬、紅旗這一類意象,因此像本詩中這樣寫景的絕句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首詩自然暢達,輕盈瀟灑,充分表現出作者當時輕鬆、自得的心態。

鐵馬從容殺敵回——《七絕·觀潮》

一九五七年九月

千裏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①。

人山紛讚陣容闊,鐵馬②從容殺敵回。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黨的文獻》1993年第6期。

題解

錢塘江湧潮是古今一大奇觀,早在漢唐,人們就有觀潮的習俗。1959年9月11日,正在杭州視察工作的毛澤東得知這段時間正是觀看錢塘江湧潮的最佳時間,於是就來到海寧觀看了這一壯觀景象,這首詩就是他在觀潮後不久所寫的。

注釋

①釣魚台:釣魚的石台,這裏指東漢嚴光(子陵)隱居垂釣處。

②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這裏指錢塘江湧潮。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賞析

毛澤東的這首七絕詩不僅寫出了錢塘湧潮的氣勢,也寫出了其內心的一貫氣勢。他眼中的錢塘潮陣容壯闊,來回奔騰,有“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之勢,如此氣壯山河的氣魄恐怕也隻有毛澤東這樣的詩人才能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

全詩的頭兩句緊扣“觀潮”的“觀”字,寫出了作者目送湧潮而來,又目送湧潮而去的神情,並為我們描繪了錢塘潮漲時的磅礴氣勢。錢塘江外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麵迅速收縮變窄、變淺,奪路上湧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都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這也就造成了壯觀的錢塘江湧潮。“千裏波濤滾滾來”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出了海潮初漲時的實景,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逐漸增粗的白練正由遠及近而來,這是作者的遠觀。“雪花飛向釣魚台”則寫出了湧潮磅礴的氣勢,奔湧而至的錢塘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勢,撲麵而來,潮水與石岸相撞擊,濺起雪白的浪花,好像要飛灑到錢塘江上遊釣魚台一樣,這是作者的近看。

與前兩句重點描述自己觀潮的視角不同,後兩句轉換了描寫的角度。“人山紛讚陣容闊”,作者在這句裏突出了其他觀潮者的反應,通過人們對江潮的稱讚歎賞,寫出了江潮如千軍萬馬一樣,向前奔騰推進的壯闊景象。“鐵馬從容殺敵回”化用陸遊的“鐵馬冰河入夢來”,寫出了作者觀潮後的總體感受和想象,回落的江潮波光閃耀,就像一隊隊披掛鐵甲的戰馬殺敗敵人後從容歸去一樣。

總的來看,這首詩雖然隻是一首即興之作,並且篇幅短小,但是卻寫出了錢塘江湧潮時潮起潮落的全過程,並且前兩句寫錢塘潮來勢迅猛,後兩句寫錢塘潮從容回落,前後映襯,首尾呼應。首句和末句都化用古人的詩句,這表現出毛澤東非凡的藝術創造力。

雲橫九派浮黃鶴——《七律·登廬山①》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②。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③起白煙。

陶令④不知何處去,桃花源⑤裏可耕田?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

題解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廬山先後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7月2日至8月1日)和八屆八中全會(8月2日至16日)。會議由毛澤東主持,在會議中總結了1958年“大躍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高指標、浮誇風、共產風等“左”的偏差,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會議之前,毛澤東登上廬山,觀賞美景,在下山後不久寫下了這首詞。詩前原有一篇小序:“1959年6月29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成詩八句。”由此可見毛澤東當時的心情是非常愉悅的。

注釋

①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南靠鄱陽湖,風景壯美,氣候宜人,是馳名中外的避暑勝地。相傳公元前600多年周定王時期,有匡姓兄弟七人結廬隱居在山上而得名。

②四百旋:廬山盤山公路35公裏,有近四百處轉彎。

③九派、三吳:毛澤東1959年12月29日致鍾學坤的信中曾寫過“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三吳,古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④陶令:即陶潛(公元365~427年),一名淵明,字元亮,東晉詩人,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曾經做過彭澤縣令,所以又被稱為陶令他曾經多次登臨廬山,他辭官後的歸耕之地,離廬山也不遠。

⑤桃花源: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設想的一個沒有租稅,沒有壓迫的理想世界。

賞析

廬山之美天下聞名,因此歌詠廬山的名篇佳作也非常多,淳厚的文化氛圍為廬山的自然美增添了異彩。1959年6月底,毛澤東也登上了廬山,站在山頂,他遠眺山景、水勢,由景及情,為廬山留下了這首豪放之歌。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開篇橫空一個“飛”字,氣勢磅礴,而且靜景動寫,描繪廬山突兀而來,就仿佛是從天外飛來一樣,巍然聳立在長江邊上,以“大江”與“飛峙”的廬山相映襯,使廬山的雄姿更加鮮明突出。緊接著,作者用一個“躍”字表現出他登山的輕快神速,“四百旋”則寫出了環山道路的盤旋曲折,這句將作者登上廬山時那種興奮而輕鬆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首聯開門見山,點明題意,廬山的飛峙和作者飛躍登山的豪情,都體現出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讓我們不禁聯想到新中國就如同雄偉壯麗的廬山一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而祖國的建設也正在以一日千裏的態勢飛躍前進。

頷聯出句首先看到一個“冷”字,既有冷靜之形,又有冷淡之態。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作者擔負著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任,此時此刻,他站在高山之巔,放眼世界,用冷峻的目光看著國際上惡毒咒罵我們的反華勢力,從而表現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堅定自信的態度和對敵人的蔑視,從中我們似乎看到了魯迅先生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傲骨。接著作者把視野收縮回國內,看到的是“熱風吹雨灑江天”的景象,句子中的“熱風”一語雙關,既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也是指人民群眾揮汗如雨的勞動景象,

接著作者繼續寫登高遠眺時所看到的景象,“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在這兩句裏,作者隻用寥寥幾筆就為我們繪畫出一幅雄渾激越、氣吞萬裏的長江圖景。往西看,雲浮水拍,武漢三鎮如同雲天黃鶴,正在展翅試飛;向東看,大江滔滔,奔流到海,吳越之地雲煙浩渺,隱隱在目,令人浮想聯翩。作者所描繪的這浩瀚長江的景象,是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景象的象征,在這字裏行間,都充滿了一個赤子的愛國情懷。

最後作者撫今追昔,他首先想到的是陶淵明,這是因為陶淵明是潯陽人,又經常往來於廬山,所以人們在遊覽廬山時,總會想起這位偉大的詩人。作者在這裏將陶淵明筆下那烏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相比較,以不乏幽默的語調問道:“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從而表達了對新中國的禮讚。最後兩句以發問作結,一問便收,蘊涵著無窮的韻味,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

通讀全篇,這首詩不僅氣象恢弘,境界遼闊,而且情景交融,寓意深刻。作者緊扣題目來寫,先寫登山過程,再抒發登山後的所見所感,然後聯想到與廬山有關的曆史人物,最後由陶淵明及其幻想的樂園回到眼前的現實。通過這樣的描寫,寄寓了情思,歌頌了中國人民的建設熱情,同時蔑視國外反華勢力,使全詩呈現出鮮明的時代色彩。

初稿對照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欲上逶迤四百盤。

冷眼向洋觀世界,熱膚揮汗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潛不受元嘉祿,隻為當年不向前。

梅花歡喜漫天雪——《七律·冬雲》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雪壓冬雲①白絮②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③急④,大地微微暖氣⑤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

題解

1962年冬,這個時候正是大雪紛飛的季節,而國際、國內的形式也和這個季節霧氣沉沉、冰天雪地的寒冷天氣一樣。在國內,我國剛經曆了三年的自然災害,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仍然有很多困難。在國際上,各種反華勢力勾結在一起,不斷掀起反華浪潮,這首詩就是毛澤東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創作的。

注釋

①雪壓冬雲:“冬雲壓雪”的倒裝,形容雪下得非常大。

②白絮:柳絮,這裏用柳絮指代雪花。

③寒流:寒冷的氣流,這裏象征反華勢力。

(4)急:初稿為“泄”,改後增加了一種急迫感。

⑤暖氣:和暖的空氣,這裏指革命力量。

賞析

這是一首政治詩,但卻沒有任何說教成分。作者寫景言誌,借描繪自然景色來抒發情感,反映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嚴峻形勢,表達了中國人民堅持原則、敢於鬥爭的立場,由衷地讚美他們像梅花一樣不畏嚴寒,與風雪鬥爭的英雄氣概。

首聯“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緊扣題目,為我們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冬雲低垂,大雪紛飛,百花凋零的嚴冬景象。這種肅殺的景象,既是對自然景物的實寫,又是暗指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當時,在國際上各種反華勢力對我們進行攻擊、施加壓力,妄想使我們屈服。從表麵上看我們似乎很孤立、很困難,其實這種現象隻是“一時稀”,真正的共產黨人並沒有屈服,他們仍然在頑強地戰鬥,所以,勝利最終會屬於我們。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冬季的氣候是寒冷的,但同時也有暖氣在逐漸地上升,春天的信息已經露出,明媚的春天即將來到。作者通過這種自然現象表明,雖然國際上的反華勢力猖獗,國內經濟出現了困難,但是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從而激勵我們去衝破眼前的黑暗。作者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用長遠的眼光看事物,這表現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樂觀主義精神。

頸聯“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作者在這裏再展當年的英邁豪氣。他熱情地讚揚了那些堅持革命真理,敢於鬥爭的革命者,把他們稱為敢於驅除“虎豹”和“熊羆”的英雄豪傑。一個“獨”字,表現出作者要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獨驅一切“虎豹豺狼”。“虎豹”和“熊羆”分別喻指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在這裏把它們放在一起,歸為一類,既形象地點明它們反革命、反人民的本質,又在詩意上與冬景相諧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