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敘事詩(1 / 3)

第三篇山水詩

海闊浪高古幽燕——《浪淘沙①·北戴河②》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③,

白浪滔天,

秦皇島④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⑤揮鞭,

東臨碣石⑥有遺篇⑦。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59年1月號。

題解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已由戰爭年代進入到和平建設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農村的合作化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對工商業的改造也逐步開始著手,舉國上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1954年夏天,毛澤東來到北戴河,在這裏一邊工作一邊療養。有一天,正好趕上下雨,北戴河的風浪很大,毛澤東不顧身邊衛士長的勸阻,堅持下海遊泳,並說風浪越大越好,可以鍛煉人的意誌,在波濤洶湧的海濱暢遊了一個多小時。上岸後,他麵對遼闊的大海,想到當前中國喜人的態勢,於是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

注釋

①浪淘沙:又名《賣花聲》、《過龍門》,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本來是小曲單調28字4句,南唐李煜沿用舊曲名另創新聲作《浪淘沙令》,為雙調54字。

②北戴河: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南,是緊鄰渤海灣的一個山清水秀的避暑、療養勝地。

③幽燕:指河北省。因為古幽州及燕國都在河北省一帶,所以也稱河北省為幽燕。

④秦皇島:市名,位於河北省東部,離北戴河不遠,三麵環海,終年不凍。相傳秦始皇曾為求仙來過這裏,因此而得名。

⑤魏武:魏武帝,即曹操。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建立魏國,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⑥碣石:山名,位於北戴河西南,漢代時還在岸上,靠近渤海邊,北魏時沒入海中。

⑦遺篇:指曹操所創作的《觀滄海》。

賞析

曹操曾創作過一首被千古傳頌的《觀滄海》,在詩中他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抒發了自己削平割據、統一中國的宏願和自強不息、叱吒風雲的豪情。與他不同的是,毛澤東的這首《浪淘沙·北戴河》則為我們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因此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曆史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

詞的上闋通過對風雨中北戴河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描寫,讚美了新中國漁民的英勇頑強,從而表現出作者廣闊的胸懷和對勞動人民的無限關懷。“大雨落幽燕”,一開篇,作者就為我們營造了一種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氛圍,緊接著又以一句“白浪滔天”來增加氣勢,寫出了浪聲如雷形如山的宏偉,仿佛大海已經與蒼天連接在一起了。前兩句營造出一幅無限壯闊的雨中海景圖。

接著作者的視線由近及遠,並發現在波濤洶湧的海麵上,竟然還有“打魚船”在工作,這是何等激動人心的勞動場景和多麼高漲的勞動積極性,因此引起了作者的關注。但是雨越下越大,以至於放眼望去卻是“一片汪洋都不見”,這是對“白浪滔天”的進一步描寫。滔天的白浪這時已經成為一種蒼茫彌漫的狀態,作者的視線受阻,已經看不見那些打魚的船隻,因此他關切地問道“知向誰邊”,在大雨白浪所構成的驚濤駭浪中,誰又能知道打魚船向何方駛去了呢?作者在字裏行間中表達了對漁民的關懷,同時也對不畏艱險、辛勤勞動的勞動人民進行了高度的讚揚。

此時的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這樣的景色自然會讓作者聯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上碣石山觀海的曆史往事和那首流傳千古的《觀滄海》。因此他以一句“往事越千年”開始倒轉時空,追憶千年前的往事。“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兩句就像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單而明了地為我們勾勒出曹操當年東征烏恒,登高觀海,激昂賦詩的雄姿。

作者對往昔的追懷,其實是為了歌頌今天的美好,因此作者馬上由千年前回到了現實中,並且很自然地寫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兩句是全詞的主旨,雖然蕭瑟的秋風還與往年一樣,但是長期被封建製度統治的中國如今已經變成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人民當家做主,成為國家的主人。作者把這一滄桑巨變用新穎奇麗的景象表現出來,讓我們讀後回味無窮。

這首詞筆力雄健,風格豪邁壯闊,是毛澤東傑出的抒情詞之一。上闋觸景生情,下闕憶史生情,把自然美和生活美結合起來,把現實與曆史對照起來,這既突出了主題,又使人讀後能產生豐富的想象,因此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歡迎有晚鷹——《五律·看山》

一九五五年

三上北高峰①,杭州一望空。

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佳人。

一片飄颻②下,歡迎有晚鷹。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黨的文獻》1993年第6期。

題解

杭州是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山水風光景秀壯麗。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曾多次來到這裏,在工作、療養之餘,他也遊覽了當地的名山勝水。

1955年4月至6月,正當春暖花開的時候,他又先後兩次來到杭州,並興致勃勃地接連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莫幹山等名山,這首詩就是他在遊覽北高峰時所作的。

注釋

①北高峰:在浙江省杭州市靈隱寺後,與南高峰相對,是西湖群山之一,高300餘米。在北高峰附近有飛鳳亭、桃花嶺、扇子嶺、美人峰等名勝。

②飄颻:同“飄搖”,飄蕩、飛揚的樣子,這裏指鷹翔。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純粹的山水詩,全詩有層次地表達了作者登高賞景後的愉悅心情,這在毛澤東的詩詞裏並不多見。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首聯開門見山,總寫登高的感受。一個“三”字,表明作者登臨北高峰已經不止一次,由此可見作者的遊興之高。北高峰最高海拔約300米,人們站在峰頂,極目遠眺,能夠總覽杭州全景,所以作者說“杭州一望空”,這也說明了作者為什麼對北高峰情有獨鍾。

“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頷聯寫遊覽的具體景點“飛鳳亭”和“桃花嶺”。飛鳳亭邊青翠蔥蘢,桃花嶺上春風輕拂,寥寥幾筆,作者就描繪出一幅夏秋之際的江南山景圖。

頸聯“熱來尋扇子,冷去對佳人”,“扇子”和“佳人”分別指北高峰附近的扇子嶺和美人峰,在這裏,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把扇子嶺和美人峰寫得十分形象具體;一“冷”一“熱”則突出了山上的氣候多變,溫差懸殊,但是這並不能影響作者登山觀美景。

在尾聯裏作者變換視角,從眼前的山景寫到空中的晚鷹。“一片飄颻下,歡迎有晚鷹。”作者抬頭望去,看到秋冬的晚空中一隻雄鷹就像一片樹葉一樣,飄飄蕩蕩地撲向群峰,那姿勢就好像是在歡迎遠方來的客人。這裏作者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廣闊的天空,進一步開拓了全詩的意境,用雄鷹加以點染,也使畫麵增添了生氣,並且使景物與人物互動,增添了遊山的樂趣。

總的來看,這首詩體現了作者溫文爾雅、柔情閑適的情調,將這首詩與作者在長征時期寫山的《十六字令三首》相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兩者有著迥然不同的詩意。

初稿對照

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美人。

一片飄飄下,歡迎有晚鶯。

回首峰巒入莽蒼——《七絕①·莫幹山②》

一九五五年

翻身複進③七人房④,回首峰巒入莽蒼。

四十八盤⑤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⑥。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黨的文獻》1993年第6期。

題解

這首詩與《五律·看山》屬於同一時期作品,是毛澤東在杭州工作、療養期間,遊覽莫幹山時所作。

注釋

①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絕句是近體詩的一種,由四句組成。

②莫幹山:位於浙江省德清縣西北,距離杭州60公裏,是遊覽、療養的勝地。相傳春秋時吳國在此鑄“莫邪”、“幹將”二劍而得名。

③複進:初稿為“複入”,改後避免了與下句的“入”字重複。

④七人房:指作者使用的臥車,可坐七人。

⑤四十八盤:指曲折盤旋的盤山公路。

⑥錢塘:舊縣名,這裏指杭州市。

賞析

這首七絕描寫的是杭州郊外德清縣境內的莫幹山,但是毛澤東並沒有寫登山遊覽的過程,也沒有全麵、具體地描寫登山時所見的景物,而是寫回程之中的感受,借遊山後的暢快來反襯遊山時的喜悅。

首句“翻身複進七人房”,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坐進能容納七個人的臥車。在這裏作者先從乘車啟程寫起,“翻身複進”,表現了作者行動的矯捷和精力的充沛,這也說明作者暢遊了莫幹山的風景名勝之後心情歡愉,毫無倦意。

次句“回首峰巒入莽蒼”,當作者啟程返回的時候,情不自禁回過頭再看一眼莫幹山,卻發現它已經隱入茫茫不清的暮靄中。返程回望表明莫幹山的美景深深地吸引著作者,他仍沉浸在暢遊莫幹山的美感之中。

“四十八盤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這兩句是長距離的空間轉換,作者乘坐的汽車沿著曲折盤旋的山路剛到山下,就風馳電掣般來到了錢塘江大橋,這時,已經萬家燈火的杭州就在眼前。“才走過”與“又已到”相呼應,這與“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出了作者精神上的輕鬆和嫻雅。

這是一首快詩,是毛澤東的即興之作,全詩一氣嗬成,生動地描繪了從莫幹山返回杭州的全過程,充分顯示了他的才情。毛澤東在詩中用進、入、過、到幾個動詞,全從動態著筆,使全詩充滿了動感。

初稿對照

七絕·莫幹山

翻身躍入七人房,回首煙雲是上蒼。

四十八盤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

五雲山中聞鶯啼——《七絕·五雲山①》

一九五五年

五雲山上五雲飛,遠接群峰近拂堤②。

若問杭州何處好,此中聽得野鶯啼。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黨的文獻》1993年第6期。

題解

這首詩是作者在杭州期間遊覽五雲山時所作,參看《五律·看山》和《七絕·莫幹山》

注釋

①五雲山: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群山之一,靠近錢塘江。相傳因有五色彩雲縈繞山頂,並且長久不散而得名。

②堤:這裏指錢塘江的江堤。

賞析

五雲山地處西湖側畔臨近錢塘江的地方,傳說有五色彩雲繚繞山頂經久不散,山頂還有一座小廟。出生於偏遠山區、長期在邊遠山區生活戰鬥的毛澤東來到這種祥雲紫氣的地方,自然非常高興,因此寫下了這首《七絕·五雲山》,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五雲山的美景,表達了自己無比歡暢的情懷。

首句“五雲山上五雲飛”,開門見山,點出該詩的本題,七個字裏兩寫“五雲”,為我們描繪出五雲山高聳入雲,山頂上五色彩雲舒卷飄飛的動人景色。

次句“遠接群峰近拂堤”承接上句,進一步寫“雲飛”的情況。作者站在五雲山頂放眼遠眺,看到的是彩雲“遠接”西湖周圍的“群峰”;俯瞰山下,看到的是彩雲“近拂”錢塘江堤。作者在這裏用彩雲把遠方的群峰與近處的錢塘江堤連接起來,十分傳神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滿動感、多姿多彩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