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聯“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用“梅花”與“蒼蠅”進行對比,描寫了在同樣嚴酷的環境下,二者不同的表現和不同的命運。麵對“雪壓冬雲白絮飛”的惡劣氣候和環境,梅花不僅不害怕,反而是“歡喜漫天雪”,這象征著作者以及中國人民的高潔和不屈不撓的鬥誌和精神。而那些“蒼蠅”,也就是那些害怕鬥爭的修正主義者,在寒冬時節被凍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首詩很有特色,在寫景的同時蘊涵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燦爛的陽光必將驅散烏雲,浩蕩的春風必將戰勝滾滾的寒流。另外,毛澤東在這首詩中用了“虎豹”、“熊羆”、“蒼蠅”三個意象指代敵人,僅用“梅花”這一個意象指代革命者,這也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
初稿對照
七律·冬雲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泄,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千裏來尋故地——《水調歌頭①·重上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淩雲誌②,
重上井岡山。
千裏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③。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④攬月,
可下五洋⑤捉鱉⑥,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隻要肯登攀。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76年1月號。
題解
1965年5月下旬,年逾古稀的毛澤東巡視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沿著當年戰鬥過的路線,他登上了黃洋界哨口,回憶起當年的戰鬥情景,可謂是感慨萬千。隨後,他又來到茨坪,了解當地水利、公路建設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會見了當地的老紅軍、烈士家屬和幹部群眾,並與他們親切交談。在視察後的第四天,他寫下了這首詞。
注釋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台城遊》等。分上下闕,共95字。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製《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歌頭》即大典開始的第一章。
②久有淩雲誌:遠大的誌向。《後漢書·馮衍傳》中馮衍自稱“常有淩雲之誌”。
③人寰:人間。
④九天:古代說天高有九重,這裏指天的最高處。
⑤五洋:指五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極洲,這裏泛指海洋的深處。
⑥捉鱉:指捉拿敵人。元朝康進之創作的雜劇《李逵負荊》第四折中有:“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賞析
毛澤東的這首詞在1976年元旦公開發表,公開發表後的8個月,也就是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一代偉人的心髒停止了跳動。
詞的上闋寫作者重登井岡山後的喜悅,以及所看到的井岡山新貌。一開篇,作者就淩空扔出五個擲地有聲的大字:“久有淩雲誌”,這說明作者早就想重登井岡山了。“重上井岡山”承接第一句,說明現在作者夙願得償,內心感到十分興奮。
“千裏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老區人民的深切關懷,並概寫了井岡山的變化。一個“變”字,既連接了過去,又突出了現在。接著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具體描述井岡山的“新顏”:黃鶯婉轉高唱,紫燕輕盈飛舞,流水潺潺流不斷,寬闊的盤山公路直入雲端。作者在為我們展現出一幅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美好畫麵時,也在字裏行間中流露著故地重遊的歡愉心情。
然後作者筆鋒一轉,再展當年豪情:“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作者登上黃洋界後,自然會想起當年的黃洋保衛戰,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取得革命的勝利,那今後還有什麼困難可以畏懼的呢?這兩句不僅體現了作者蔑視困難,敢於向任何艱險挑戰的壯誌豪情,也是他對敢於鬥爭的井岡山革命精神的熱烈頌揚。
詞的下闕作者回顧戰爭曆史,直接抒發情感,鼓舞人們勇攀新高峰,奪取新勝利。作者看到眼前井岡山欣欣向榮的景象時,很自然地就想起當年的情景。“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想當年,革命的風雷響徹神州,鮮豔的紅旗插上了井岡山,從此“日月換新天”。接著作者又用從容輕捷的筆調,抒寫了對中國革命光輝戰鬥曆程的感受:“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從1927年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到1965年重登井岡山,已經過去了38年,但是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這隻不過是一段很短的時間,也就是說,現在的勝利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今後的道路還是相當漫長的,革命仍然要繼續。因此作者馬上對即將到來的鬥爭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鬥爭抒發了自己的淩雲壯誌,“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這表現出作者高昂的鬥誌和豪邁的氣概。讀到這裏,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叱吒風雲而又從容瀟灑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
在詞的結尾,作者闡明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這兩句化用諺語“世上無難事,隻要有心人”,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激勵,具有非常深邃的哲理意思。
通讀全篇,我們就會發現,這首詞將敘事、寫景、議論和抒情巧妙地結合起來,層次結構搭配得相當和諧。這首詞與毛澤東以往那些以豪邁為基調的詩詞不同,在豪邁中增加了幾分輕鬆與歡快,特別是他化用諺語並且又豐富了它的內容,使人們認識到,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登攀”的精神,這也使這首詞的意境得到了升華。
初稿對照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一日複一日,重上井岡山。千裏尋故地,早已換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飛流激電,高樹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塵寰。三十八年過去,拋出幾泥丸。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風發更心閑。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猶記當時烽火裏——《念奴嬌①·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參天萬木,
千百裏,
飛上南天奇嶽②。
故地重來何所見,
多了樓台亭閣。
五井碑③前,
黃洋界上,
車子飛如躍。
江山如畫,
古代曾雲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
人間變了,
似天淵翻覆。
猶記當時烽火④裏,
九死一生如昨。
獨有豪情,
天際懸明月,
風雷磅礴。
一聲雞唱,
萬怪煙消雲落。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9月版《毛澤東詩詞選》。
題解
這首詞與《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是同時寫作的,兩首詞可以放在一起參照閱讀。
注釋
①念奴嬌:又名《大江東去》、《千秋歲》等。念奴是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調名本此,宜於抒寫豪邁感情。
②奇嶽:雄奇的山嶽山峰,這裏指井岡山。
③五井碑:井岡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總稱五井,並立有五井碑。
④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這裏指作者當年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的戰爭。
賞析
這首詞也是毛澤東38年後重回井岡山時所作,可以稱為《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的姊妹篇。它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井岡山的美景與新顏,讚歎了井岡山的滄桑巨變,回憶了從井岡山開始的艱險而光輝的戰鬥曆程,抒寫了發揚井岡山革命精神,繼續革命、不斷革命的豪情壯誌。
詞的上闕主要寫井岡山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參天萬木千百裏,飛上南天奇嶽。”這三句寫作者初到井岡山時所見的自然美景:連天的高大樹木,有千百裏的麵積,綠蔥蔥一直飛到與南天門相接的雄偉山頂上。“參天萬木”寫井岡山地區樹高林密。“千百裏”既寫井岡山林海遼闊,又寫來路遙遠。“飛上南天奇嶽”是“奇嶽飛上南天”的倒裝,寫出了井岡山的險峻。開頭三句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形象鮮明富有動感的藝術境界,給我們產生一種靈動而又崇高的美感。
“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台亭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這幾句是寫當年生活戰鬥過的井岡山的新貌,不僅增添了許多高樓大廈和紀念館,而且五井碑、黃洋界前車來車往,原來古老閉塞的井岡山,如今已經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
“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這兩句讚歎了井岡山的美好景色和滄桑巨變,是上闋的總括。如今的井岡山如同圖畫一樣美麗,可是在古代,這裏曾是一片汪洋的大海,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變化的,大自然是這樣,我們的國家同樣也是這樣,這也為下闋寫全中國38年的“天淵翻覆”設伏鋪墊。
詞的下闋寫作者重上井岡山的所感,他站在山頂撫今追昔,展望未來。“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作者由眼前的景色開始回憶往事,由井岡山“舊貌變新顏”聯想到38年來整個中國的巨變。1927年作者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轉眼間已經過去了38年,就好像彈一下手指頭那麼快,可是現在的中國,已經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人民開始當家做主,整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是量的變化,而是質的改變。
接著作者開始回憶井岡山革命時期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那種緊張、激烈的場麵就如同發生在昨天一樣。雖然革命者經常會麵臨“九死一生”的險惡環境,但他們“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因而最終“風雷磅礴”。這裏所說的“豪情”,遠而言之,是指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是解放全人類的偉大抱負和掃除一切害人蟲的雄心壯誌;近而言之,是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的首創精神和井岡山兒女敢於鬥爭、敢於反抗的英雄氣概。“風雷磅礴”則象征著當時蓬勃發展的人民武裝鬥爭。
“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隨著一聲雞叫,太陽升起,各種妖魔鬼怪因此“煙消雲落”。對於尾句,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指國民黨反動派的毀滅,另一種解釋是作者展望未來,他堅信終有一天,那些興妖作怪、猖狂一時的反華勢力會被革命的力量一掃而空,結合全文來看,第一種解釋比較合理。
《念奴嬌·井岡山》與《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是同時同地創作的題材、內容相近的兩首詞。兩篇的結構框架基本一致,上闕都是寫重上井岡山後看到井岡山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闕抒發自己的情感。所不同的是,前者上闕重點寫自然景觀,下闕著重回憶往昔,而後者上闕則重點寫人文景觀,下闕著重抒發豪情。
初稿對照
念奴嬌·井岡山
參天萬木,千百裏,翻上南天奇嶽。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亭台樓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風物都如昨。江山如畫,遍地男紅女綠。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年烽火裏,九死一生。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獅吼,萬怪煙消雲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