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說話更能打動人,那麼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不說真話呢?那是因為要堅持說真話很難。說真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勇氣和決心。
曾經有媒體采訪95歲高齡的季羨林教授。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問季羨林:“這一輩子,您說過假話嗎?”
“我說出口的都是真話,但真話未必都說出了口。”
記者不罷休地問:“那為什麼不都說出口呢?”
老人凝神、正色地反問道:“你能做得到嗎?”
季羨林一句“你能做得到嗎”點破了說真話的不容易,值得每個人深思。季羨林以自己的坦誠和睿智說出了說真話的難度和技巧,“我說出口的都是真話”,隻要做到了這一點,就已經是一個說話真誠的人了。
要說好真誠話,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那麼,要怎樣才能說好真誠話呢?
(1)如實地說出事情的真實情況,不要趨利避害。
要說真話,就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有什麼說什麼,盡量做到說話有依據。
(2)在說真話的時候,恰到好處地融入自己的真情。
真誠的話語更能打動人,是因為它融入了說話者的真情。當說話者付出了真情時,就能對聽者動之以情。所以,在說話的過程中,要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切、理解、同情、感謝等。隻有你的真情感動了他人,對方才能感受到你的真心誠意。
(3)說真話要盡量讓它好聽。
說話可以分為說假話和說真話。假話好聽,但是容易對人產生負麵作用;真話對人有利,但一般都很不中聽。那麼,你是否一定要選擇說好聽的假話,或者說難聽的真話呢?也許最好的選擇,是說“好聽的真話”。
(4)說真誠話,也要考慮到對方能否接受。
說真話不能“一根筋”,要考慮到對方的承受能力。同樣是真話,有的人聽後會表示感謝,有的人聽後卻會勃然大怒。
李強和女友曉昕正處於熱戀階段。一天,曉昕拿出自己和朋友的合影給李強看。李強看到曉昕旁邊的女孩兒很漂亮,就實話實說:“這個女孩兒挺漂亮的。”
曉昕當時就反問說:“是嗎?你覺得她很漂亮?”
李強認真地點點頭:“是啊,她長得像明星。”
“哼,你要是覺得她漂亮,我可以給你們介紹啊。”曉昕醋意大發。
李強再三辯解,但是曉昕總是耿耿於懷。他買了幾次鮮花,陪了很多笑臉,曉昕才消下氣來。
真話要根據具體對象來說。如果事事都隻求真實,以致因小事傷了他人的心,那就是錯話了。有些話說出來會損人不利己,那麼就不要直接說出來。選擇不說,比直接傷人的真話效果更好。
要說好話,首先應做到真誠,以真實的情意來打動對方。然後,在說真話的時候,要注意對方的接受能力,盡量做到真實而又好接受。這樣的話,別人才會願意聽,喜歡聽,也才會與你有真心的交流。如果假話連篇,或者說直話不顧他人感受,都會影響你與他人的感情,得不到融洽的人際關係。
話要說到點子上
波斯詩人薩迪說過:“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會說話的人,也就是懂得運用說話技巧說服他人的人。
話不在多,而在於準,在於精,必須是句句說到點子上,句句說到人的心坎裏。說話需要技巧,做人需要智慧。不看你說什麼,就看你怎麼說。一言既出,句句到位。
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關鍵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要害。在說服他人時,要對準要害。如果不抓住要害,舉不出理論和證據,那麼任由你磨破嘴皮,也隻是隔靴搔癢,不能解決問題。要找準要害,有理有據地說服。
唐太宗時的宰相魏征,可以說是一個善於勸服的高手。他為官期間,給唐太宗提了200多條意見和建議,大多數被唐太宗采納,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諫臣。在進諫過程中,有很多本來是唐太宗非常固執的想法,但都因為魏征的勸說而改變了初衷。魏征為什麼能把皇帝的主意扭過來呢?關鍵就在於,魏征把握了“為國”這一要害,在勸說的時候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有一年,國家正大量征兵。有個大臣向太宗反映說:“有些人為了逃避兵役,謊報年齡,應該把不滿18歲的男子,隻要身材高大,也征召入伍。”太宗覺得這個大臣說得很對,就按他的意思去辦了。
但是,唐太宗的這道詔書卻被魏征扣住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派人把魏征叫來,訓斥道:“那些個頭高大的男子,自己說不到18歲,其實是故意隱瞞年齡,逃避征兵。我已發布詔書,你為什麼扣住?”
魏征神色坦然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幹捉魚,雖能得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是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18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裏征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唐太宗被魏征的一席話說的啞口無言,可心裏還是不服氣。
魏征接著說:“陛下的詔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征召18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18歲的男子也得應征,這不是說話不講信用嗎?陛下一向說要以誠信待人,為什麼征兵的時候懷疑百姓作假?無緣無故懷疑人,這能算講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