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三皇五帝”開始算起,中華文明已經靜靜流淌了五千多年。
從茹毛飲血的時代一路走來的中華民族,在延續生命的同時還創造出了無比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五千年的曆史中,既出現過留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也有很多自私自利的齷齪小人。縱觀整個曆史,為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既有昏庸無能的帝王、英明神武的首領,也有犯顏直諫的忠臣、幽默詼諧的小人物,還有很多隻在書中看到過的刺客……他們都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小水滴,但無數的他們會聚到一起,就成了曆史的滾滾洪流,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史記》是由我國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我國曆史書籍中的佼佼者。它穿越時空而來,把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曆史人物惟妙惟肖地展現在我們麵前,將上古時期的“五帝”到漢武帝期間三千多年的曆史一一記錄下來。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極為寶貴的財富,我們不僅要好好珍惜,還要啟動智慧之門,汲取其中的精神和力量。
遺憾的是,由於時代和語言的局限性,現在的中小學生對古典文學缺少興趣,加之閱讀能力有限,從而使他們很難充分享受古典文學帶來的樂趣。本書以此為出發點,從《史記》中精選了一部分富有趣味的故事,旨在引起廣大中小學生對曆史的興趣,從而更深刻地了解源遠流長的華夏史。
本書首先介紹了關於《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令小讀者能夠在後麵的閱讀中欣賞到《史記》獨特的藝術性;然後以朝代順序講述各個曆史故事,使小讀者可以在具有趣味性的閱讀中了解各個朝代的曆史。在書的最後,編者還列出了主要帝王的在位時間和重要曆史事件的時間表,以方便小讀者進行相關的檢索和查閱。
此外,書中還對提到的曆史知識進行了必要的擴充,選擇了一些傳說、民間故事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此外,本書還會在文章中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小讀者深入思考,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而不是一股腦地把既有的結論填進腦子裏。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也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小讀者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能為其中某個故事哈哈大笑,也為其中某個人物的悲慘遭遇默默垂淚,但是當合上這本書的時候,希望小讀者們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
現在,讓我們一起展開這幅瑰麗的曆史畫卷,徜徉在曆史的長河裏吧!
引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由漢武帝時期的史官司馬遷所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3000多年的曆史變遷。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塑造了眾多形象鮮明的人物,不僅是中國史書中的上乘之作,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本章簡要介紹了司馬遷的生平、著《史記》的過程以及《史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千古太史公——司馬遷
太史公是這樣煉成的。(1)
司馬遷的《史記》總是被後人稱頌,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史記》不僅是史書的典範,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由此,我們不禁要問;作者司馬遷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這是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的一段自我介紹。
這段話主要介紹了司馬家族作為史官的“光榮曆史”。據說這個家族作為史官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候還是黃帝的孫子顓頊帝統治天下,他任命一個叫做重的人掌管天文,另一個叫黎的人負責掌管地理;一直到夏商時期,重黎的後代仍然是掌管天文地理的官員。到了周朝,重黎氏的後代中出了一個叫休甫的人,他做了一個司馬的官,從那以後整個家族就改姓司馬了。
周宣王以後,司馬家好幾代人都做史官。周朝內亂之後,司馬氏離開都城,逐漸散布到全國各地。
司馬遷的祖先曾經棄文從武,但是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又做起了史官,並且成了大漢王朝一個很重要的官員——太史令。司馬談一直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就是把中國幾千年的曆史梳理清楚,編寫一部規模空前的曆史巨著。為了這個目標,他一直在努力。自從做了太史令,他就一直在搜集史料,為編寫這部史書做準備。
不過,他覺得要獨立完成這一巨著,時間、精力和才學都不夠,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在兒子司馬遷身上,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父子聯手完成這部史書。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年左右),字子長,出生在龍門(今山西河津市)。從出生那天起,父親就對他寄予厚望並且嚴格要求。他10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背誦《左傳》(2)、《國語》(3),並且表現出很高的史學天賦。他善於思考,對曆史典籍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司馬談對此十分欣慰,所以就更加認真地栽培他。司馬遷到長安之後,父親安排他拜當時的名士董仲舒(4)和孔安國為師,在兩位大師的悉心調教下,司馬遷到20歲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學者了。
父親覺得隻讀書還不夠,還要親自去了解真正的曆史。所以在父親的支持下,司馬遷開始了為期兩年的遊學生涯,這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旅行。他走遍了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考察民俗,收集資料。他曾經漫遊到汨羅江畔(今湖南省東北部),在屈原(5)投江自盡的地方高聲朗誦屈原的詩歌,痛哭流涕;在韓信的故裏淮陰(今江蘇淮安),他走訪了很多韓信故鄉的人,掌握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在孔子的故鄉曲阜(今山東曲阜),他與當地的儒生一起參加拜師典禮,學習古禮,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孔子的尊敬。
這次遊學,司馬遷獲得了很多古籍上看不到的材料,而且他對人生和社會的認識也變得更加深刻。在這次遊學中,司馬遷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飽覽了中國的壯美山河,陶冶了性情,同時也提高了文學修養。司馬遷的這次遊學經曆是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也是他走向成功邁出的堅實一步。
遊學歸來後,司馬遷做了漢武帝的隨從,因為見多識廣,司馬遷很得漢武帝的賞識。後來漢武帝還派他以“特使”身份出使西南少數民族部落,這讓司馬遷有了深入了解少數民族的機會,也為他關注少數民族政策問題打下了基礎。
(1)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2)《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一部記載春秋時期曆史的編年體史書。
(3)《國語》: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周朝王室和魯、齊、晉、鄭、楚、吳、越等諸侯國的曆史。
(4)董仲舒: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家和唯心主義哲學家。他把儒家的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大一統”、“天人感應”理論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
(5)屈原: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代表作有《離騷》、《天問》等。
忍辱著《史記》。(1)
司馬遷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這為他編著《史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像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一樣,想要取得輝煌的成績,光有廣博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司馬遷編著《史記》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可以說《史記》中充滿了司馬遷的血和淚。
當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司馬遷的父親過世了。這一年,漢武帝打算到山東泰山封禪(2),按傳統禮法這麼重要的事情應該由太史令主持,可是司馬談身體不好,漢武帝便把他留在了長安,讓他安心養病。司馬談卻因此心中抑鬱,病情反而加重了。
這個時候司馬遷剛剛從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回來,見他回來,司馬談的眼睛又有了光芒。他拉著司馬遷的手,氣息微弱地訴說著自己不能參加封禪大典的遺憾,最後又囑咐司馬遷一定不要辱沒祖先的名聲,要寫出一部光耀千古的曆史巨著,隻有這樣,他才能安心地離開這個世界。司馬遷含淚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父親去世三年後,司馬遷守孝期滿,漢武帝任命他為新的太史令,負責記錄史實,管理朝廷的文書檔案以及天文、曆法等事務。
司馬遷剛一上任,就發現當時使用的曆法太古老了,而且誤差很大,於是他聯合了一些大臣,建議修改曆法,漢武帝就將這件事情交給他去辦。為了製定出更加實用的曆法,司馬遷邀請了當時的占星專家和曆算專家組成了一個小組,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們成功創製了《太初曆》(3),並在全國推廣。《太初曆》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這個曆法一直沿用了180多年,後世的曆法也是以太初曆為基礎修訂的。可惜的是,《太初曆》的原文已經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