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天下大事,又必須要有膽量才能做得起,撐得住。
然而,很有意思的是有一位英國的心理學家在調查中卻發現,許多的能人、精明人,為了成就他們所麵臨的事業,長年學習和掌握的,原來都是圍繞著如何提高自己膽量這個問題來的。他們終日在心裏默默訓練的那個東西,原來也是膽量。他們說的要全麵提升素質,原來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膽量。
為此,英國科學家得出一個結論:膽量,往往才是承受生活中一切艱辛、做一切事物的根基!
狼道智慧之一百:激發潛能,登攀高峰
人人都想發揮潛能,人人都想成功。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一些最美好的事物。沒有人喜歡巴結別人,過平庸的生活。也沒有人喜歡自己被迫進入某種情況。
奧格·曼狄諾發現,最實用的激發潛能經驗,可在《聖經》的章節中找到,那就是“堅定不移的信心能夠移山”。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夠移山的人並不多,結果,真正做到“移山”的人也不多。
有時候,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話:“光是像阿裏巴巴那樣喊‘芝麻,開門!’就想把山真的移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說這話的人把“信心”和“希望”等同起來了。不錯,你無法用“希望”來移動一座山,也無法靠“希望”實現你的目標。
但是,你要告訴自己,信心和希望同樣重要。
在根據一本傳奇般的書《無畏的人》改編的電影裏,有這樣一個鏡頭:
納粹德國、的軍官們正在審問一位年輕姑娘。她是作為二次大戰同盟國的間諜被俘虜的。一個軍官試圖說服那位姑娘,她絕無逃脫的機會,應該與他們合作,免得受無數不必要的皮肉之苦。他們企圖用這樣的言辭讓她開口:“沒別的法子,我們隻好用坐老虎凳的辦法來‘招待’你。等你下來時,就成了瘸子了。”但那姑娘選擇了沉默來保護同伴,她這樣做,既為了自己的使命,同時也保留了希望。
一個人若喪失了希望之光,陷入無力自拔的境地,不啻是精神扭曲和殘廢。你將感到沉重的壓抑,如同拘禁於人生的囚籠。這種情形持續的時間越長,帶來的消極後果越嚴重。最終,一切希望都化為烏有時,開始是精神接著是肉體都將衰敗、惡化。“希望”本來純粹是精神意義上的,你可以摒棄它,也可以視其為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決定權完全在於你自己。
對自我抱有希望和自信是同等重要的,兩者互為依存、不可缺少。希望意味著相信自己有能力生活得更好,要使希望成為現實,你就得有足夠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產生於行動中,絕非源於不切實際的幻想或空談。希望屬於精神,自信屬於行動。你必須摒棄那種一切都是無望的觀念。相反,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不要計較客觀環境,以希望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將有助於你果斷地采取自信的行動。幸存的戰俘以親身經曆證明了希望的重要性。威廉·尼荷斯,曾被叛亂者監禁於委內瑞拉的原始叢林中長達三年之久,最後獲救。他將自己的生還歸結於自始至終不曾放棄生存的希望。
相信自己,絕不放棄,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重要的個人具有內在的充實感,希望才能飛臨你的身旁。換言之,隻有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你才能獲得希望。除此,沒有他途!這裏,也沒有什麼神秘可言,隻要你下定決心排除外界的幹擾,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風險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你就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在行動中發現自己生存的目的和意義。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你的鄰居或許願意成為一個牧羊人;你的姐姐或許願意經營自己的書店;你父母或許熱衷於旅遊;你的弟弟身為辯護律師,因為解決了一個疑難案件而感到內心充實。所有這些或許都不適合於你,但隻要你不怕冒險、不怕失敗、勇於創新、大膽嚐試,你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害怕失敗的心理是你追尋自己生存目的、使命感的最大障礙之一。
《從失敗到成功的銷售經驗》一書的作者弗蘭克·貝特格寫道:“堅強的自信,常常使一些平常人也能夠成就神奇的事業——成就那些天分高、能力強但多慮、膽小、沒有自信心的人所不敢嚐試的事業。”
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會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假如拿破侖沒有自信的話,他的軍隊不會爬過阿爾卑斯山。同樣,假如你對自己的能力沒有足夠的自信,你也不能成就重大的事業。不希求成功、期待成功而能取得成功,是絕不可能的。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自信。
自信心是比金錢、權勢、家世、親友等更有用的條件。它是人生可靠的資本,能使人努力克服困難,排除障礙,去爭取勝利。對於事業的成功,它比什麼東西都更有效。
假如我們去研究、分析一些有成就的人的奮鬥史,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起步時,一定有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堅強自信心。他們的心情、意誌,堅定到任何困難險阻都不足以使他們懷疑、恐懼,他們也就能所向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