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冊封頃襄鄭袖立後,競爭軍威秦齊對兵(2 / 3)

楚懷王聞訊,隨向全**隊出動員令,準備打擊秦軍東進勢力。魏、韓二國負約倒向秦國,魏襄王與秦惠文王結盟,齊湣王大怒,隨兵攻打魏國,齊軍西進一路凱歌,打得魏**隊招架不住,節節敗退。魏襄王向秦惠文王求救,秦惠文王即十萬秦軍東進與魏襄王的十萬魏軍聯合抗擊齊軍。於是,二十萬秦、魏聯軍和二十萬齊軍隨對峙於修魚一帶(現河南省原陽縣),可是誰都不敢貿然動攻擊。

齊湣王派使者到楚都荊州,請求楚懷王兵攻打秦國,以助齊軍。而楚懷王也有遏製秦軍勢力的意思,隨之答應齊湣王,同意與齊軍聯合。張儀和蘇秦也都各自在趙、燕二國遊,趙、燕二王看到兩大軍事聯盟勢均力敵,戰局又與己無關,隨都置身事外,各不相幫。既不幫助秦國,也不幫助齊國,更不加入任何一方的軍事聯盟。

這時,秦、蜀、魏、韓、越五**事聯盟的總兵力是二百二十萬。其中秦國總兵力七十萬,魏國五十萬,韓國四十多萬,越國四十萬,蜀國二十萬。而楚、齊二**事聯盟的總兵力是一百九十萬,其中楚國的軍隊有一百一十萬人,齊國的軍隊有八十萬人。從總兵力上看,秦、蜀、魏、韓、越五國占了優勢。這時各國都在加緊調兵遣將、部暑兵力,一場史無前例、聲勢浩大的七國大戰一觸即,戰線綿延達數千裏之長。戰爭是由秦國挑起的,戰爭的起因是秦、魏聯軍與齊軍爭鋒,齊王請求楚懷王兵攻打秦國,戰爭又是以楚懷王向秦軍起總攻擊開始,到楚懷王大敗越軍,建立江東郡,楚、秦停戰議和結束,曆時近二年之久。

這時雙方軍事態勢是:秦國七十萬大軍分布是十萬在在曲沃(現山西省曲沃縣),十萬在修魚一帶(現河南省原陽縣),十萬在華陰(陝西華陰市)、潼關、函穀關一帶,十萬在鹹陽、十萬在陝北、西雍,十萬在少習關、商洛,十萬在隴南、水。魏國的五十萬大軍分布是十萬在大梁(河南開封市)、十萬在偃師、洛陽一帶,十萬在修魚和十萬秦軍一起與二十萬齊軍對峙,十萬在晉中(山西太原市),十萬在晉城(山西晉城市)、臨汾(山西臨汾市)、安邑(山西運城市)一帶。韓國的四十多萬軍隊分布是二十萬在洛陽以南的河南西部,二十多萬在滎陽、鄭州、新鄭一帶。蜀國的二十萬軍隊分布是十萬留守蜀都,十萬在南巴與楚軍相拒。越國的四十萬大軍分布是十萬在會稽(浙江紹興)、十萬在蘇州、二十萬在廣陵與楚軍相拒。楚國的一百一十萬大軍分布是伊川(河南)、許昌、南陽、襄樊、荊州、宜昌、漢中、濟寧(山東)、徐州、壽州、淮北各十萬。齊國的七十萬大軍分布是二十萬在修魚一帶與秦、魏聯軍對峙,十萬在山東南部的楚、齊邊界,在德州、濰坊、濟南、泰安和都城淄博各有十萬軍隊駐防。而宋國的二十萬軍隊則集中於商丘,保持中立。

秦惠文王見楚懷王有出兵幫助齊軍的動向,甚是擔憂。隨問張儀:“我聞楚懷王已向全軍出總動員令,正在調兵遣將,部署兵力。楚懷王有揮師北上,支援齊軍的動向。現在,如果楚懷王與齊湣王聯合,楚軍比秦軍強,齊軍又比魏軍強,楚、齊二軍聯合要比秦、韓、魏三**隊聯合還要強,況且魏、韓二國都害怕得罪楚國,擔心楚軍對他們實施報複,攻打韓國的新鄭,魏國的大梁,怎麼辦呢”?

張儀:“依我看來,楚、齊二國既無共同理想,又無共同利益,楚懷王之所以答應齊湣王的要求出兵相助,是因為魏、韓二國加入秦國的軍事聯盟,楚懷王擔心秦國勢力蓋過楚國的緣故。因此,大王若要扯開他們,並非很難。隻要楚、齊二國的軍隊不靠在一起,分別對付他們就好辦了。因此,大王可一方麵厚賄楚懷王,讓他不要出兵幫助齊軍,另一方麵則約會蜀、越、宋三國出兵,攻打或是牽製楚軍,這樣,楚國就會四麵受敵,兵力分散於數千裏,大王也就不必擔憂楚軍了”。 秦惠文王:“善”!隨命人按照張儀的法行事去了。

魏襄王見楚懷王調動兵力,準備移師北上,隨召集群臣大驚的:“楚軍如果與齊軍聯手打擊魏軍,那麼,魏國就有大敗的危險了。我最擔心的是秦、魏、韓三國聯軍不是楚、齊軍隊的對手,若是楚勝了,必定會回師報複,奪我洛陽、開封”。有臣奏:“楚軍若是北渡黃河,攻擊秦軍,大王可不必派兵攔截,讓楚、秦兩**隊去作對決,若是楚軍勝了,咱們就倒向齊國,掉頭聯合楚軍攻打秦軍,奪回河西之地。若是楚軍不能勝,咱們就聯合秦、韓、越三國,一起攻打楚軍,南下奪回襄陵、許昌、陘山失地,不定到時還能大撈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