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年春三月(楚懷王十六年),楚懷王召集軍政大臣議事,楚懷王:“今大戰在即,秦、魏、韓、蜀、越五國聯盟,表麵上看是秦、魏聯軍與齊對峙,實際上是對楚國實行包圍,一旦讓他們合圍成功,秦、魏、韓、蜀、越五國共攻楚,那時楚軍就難以應付了。因此,我欲趁蜀、越二軍未到,五國未成合圍之時,動攻擊,打破五國聯盟,諸位認為先攻哪國為先較好呢”?上柱國昭陽:“秦、魏二十萬聯軍與齊軍對峙,他們這麼久都沒生戰鬥。按理,區區二十萬軍隊,齊**隊應對有餘,無須求救楚國出兵相助才對,我擔心這是蘇秦、齊王的圈套,大王可要心才是”。 楚懷王點點頭。上柱國昭睢:“臣以為,秦王早有爭霸下之心,遲早要與楚軍決戰,現有齊軍相助,加上二十萬秦軍東出與齊對抗,這正是打擊秦軍的好時機。隻要將秦軍打敗,魏、韓自然倒戈,蜀、越軍隊自然不敢來犯”。
屈匄(屈原的堂兄弟):“我覺得上柱國昭睢得在理,擒賊先擒王,主動出擊,打敗秦軍,其它四國自然散去”。陳軫:“秦乃大國,四塞之地,楚要伐秦,隻能走武關一路,不好用兵,就算破了武關,兵指鹹陽,楚軍也困了,難圖。臣以為,攻打韓國,破其都城新鄭,韓軍自然倒戈。再攻打魏軍,秦、魏、韓三國聯盟也就散了,這時大王率魏、韓聯軍從河津西渡黃河,取華陰,下關中,大軍才有用武之地”。 屈莊(也稱楚莊,屈原的堂兄):“陳大夫所言差了,若攻韓都,秦、魏必兵助韓,不僅不能圖,反而會促使韓軍更加投向秦國的懷抱。我讚成屈匄、昭睢的法,攻打秦國,秦軍一敗,魏、韓二國自然倒戈。武關雖險,但不是不能破,武關一破,便可長驅直入,直搗秦都”。
楚懷王正在猶豫,屈原(因齊王要求,已經被楚懷王召回)走上前:“秦乃虎狼之國,遲早是要與楚爭強。現在楚、齊聯盟,大王應趁此機會,向秦軍起大舉進攻,秦軍二十萬在黃河以北與齊軍對抗,大王可大軍攻克武關,直指鹹陽。秦軍兩頭不顧,必敗無疑,大王一戰則可定矣”! 楚懷王正待話,忽見屏風後一人走出朗聲:“秦乃虎狼,楚乃羔羊乎?是羔羊害怕虎狼,是壯士與虎狼共舞”!
眾人抬頭一看,忙打拱:“王後吉祥”!鄭王後笑笑:“眾愛卿免禮”!完遂坐到楚懷王右邊王後的座位上。楚懷王笑笑:“王後來得正好!剛才大家正在表對目前軍事時局的看法,王後從足智多謀,你有什麼新見解”? 鄭王後笑笑:“眾愛卿剛才的話我都聽到了,上柱國昭陽所的極是,區區二十萬秦、魏聯軍,齊**隊應對有餘,何須求救楚國出兵相助,這分明是蘇秦和齊王處心積慮所設下的圈套。大家想一想,蜀軍和越軍能穿過楚國去攻打齊國嗎?不能!秦、魏、韓三國能舉傾國之兵去伐齊嗎?也不能!就算秦、魏、韓聚集四十萬軍隊共攻齊國的話,以目前齊國八十萬軍隊來,應付也有餘了。楚軍隻須拒守邊界、嚴陣以待,韓、蜀、越三**隊則不敢妄動了,秦、魏聯軍與齊相拒日久,自然會各自無功而返,蜀、越也就引軍而退,一場大規模的兵戰也就可以避免了”。
屈匄:“王後分析精辟,末將佩服!不過,我大楚乃泱泱大國,豈可擁百萬之眾隻守疆域,我等願為大王和楚國開疆拓土,戰死沙場,在所不惜”。 鄭王後笑:“屈將軍精神可嘉!本宮讚賞。不過,問題是往哪裏開疆拓土,向誰開疆拓土”?屈匄:“當然是西部的秦國了,隻要打敗秦軍,盡取關中、西雍之地,消除楚國側麵的威脅。然後揮師東進攻打魏國,荊漢楚軍則揮師北進,攻打韓國”。鄭王後微笑:“將軍誌向可嘉!可惜如何打敗秦軍,盡取關中、西雍之地呀?你和屈原不常秦乃虎狼之國,那麼容易就被你打敗還叫虎狼之師嗎”?
鄭王後接著:“關中鹹陽乃四塞之地,楚要伐秦,隻能從武關一道而進,秦**隊七十萬,二十萬在魏與齊相拒,尚有五十萬矣!十萬守隴南、水,十萬守西雍、陝北,十萬守潼關、函穀關,十萬守武關,十萬坐鎮鹹陽,關中之地,不及七百裏,馬軍不用二即可到達目的地,數十萬大軍雖分駐各地卻能相互照應。楚軍雖有一百一十萬之眾,但卻四麵受敵,處處需要設防,東有越累,西有蜀擾,北有韓、魏、齊,從東算起,九江、東陵(南京)、徐州、臨沂、濟寧、荷澤、襄陵、許昌、方葉、汝州、伊川、南陽、襄樊、荊州、巫郡、黔中、長沙等,都需要有重兵把守,一百一十萬軍隊分駐於數千裏的邊防線,還能集中多少軍隊去攻打秦國呢?即使集中五十萬大軍從漢中和武關同時向秦國本土起進攻,最多也隻能戰個平手。若是此時,魏、韓、齊、越、蜀乘虛而入,楚國就會被瓜分。要知道,現在不是楚、秦兩國的對抗,而是任何一個參戰國,隨時都有可能成為楚國的敵人,各位將軍可不能掉以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