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攻伐新鄭韓魏請降,接秦邀請懷王西行(1 / 2)

秦王向楚國請和得準,羋戎便奉命率著十三萬敗兵離開新密和韓雍,經洛川、洛南,回到了鹹陽。鄭王後隨以王命,令劉陽率領二萬騎兵、八萬步兵駐紮滎陽、登豐,羅襄率領二萬騎兵、八萬步兵,和熊彪的許昌楚軍攻打新鄭。於是,幾後,熊彪許昌的二十萬楚軍進抵梨河鎮,羅襄的十萬楚軍進抵辛店鎮。韓襄王聞訊大恐,急召大臣商議:“今秦已向楚請和,撤回新密秦軍,楚軍勢力如此之大,怎麼辦呢”?韓相國:“大王!現在就算韓、魏二軍攜手,已不足與楚軍抗衡了。我聞孫子有言,‘敵堅則大敵擒’。為今之計,隻有向楚求降,方能保住都城和韓國。否則,韓則亡矣”。韓襄王無奈,隻好修書獻寶,並將兩年前在長葛、許昌的戰鬥中,從唐蔑的戰死楚軍身上剝得的十五套盔甲兵器送還給楚軍,並割新密以南之地於楚,並答應奉楚為尊,保證今後不再南下犯楚,請求罷兵。楚懷王看了韓襄王的請降書,初時不準,想乘此奪取新鄭和新密。

鄭王後:“大王欲破韓都,現在還不是時候。新鄭尚有十五萬韓軍,若是全民皆兵,則是四十萬軍了。若是魏、韓一起,便是九十萬軍了。楚軍欲破韓、魏二都,必舉伊川、許昌、睢陽三郡之軍才行。如果韓、魏寧死不降,破了新鄭和大梁,三郡的楚軍也就所剩無幾了。前年的楚戰四國,楚軍雖然消滅齊、魏、韓一百萬兵,但也陣亡了六十軍。年春以來,又與八十萬秦軍交戰半年,雖然斬殺秦軍二十七萬,獲得全勝,但又損失十八萬兵。事實上,楚國已經大傷元氣,而齊、秦雖然損兵折將,但元氣尚未大傷。如果三郡楚軍戰亡,三郡之地則無兵勇可募了。若是秦、齊,尤其是齊,乘機舉兵來奪大梁和南取泗上,則楚大困了。大凡用兵之法,切忌強弩之末。正因如此,本宮才奏請大王,準秦所請。秦軍一退出戰圈,魏、韓兩軍便不用慮了。但是,善用兵者,不戰而屈人之兵。戰爭的目的是什麼,掠地奪財耶!本宮要韓王交回盔甲兵器,一來是斷掉韓軍的補充,二來便是換取財富,這比土地更加實在。韓軍一降,魏國自來投了”。楚懷王聽後便準韓王所請,接受其降。韓軍一降,魏哀王便成驚弓之鳥,日夜坐臥不安。韓軍降服後沒幾,熊彪便率二十萬楚軍進擊中牟和大梁,魏哀王無力應戰,隻好和韓國一樣,奉楚為尊,保證今後不再南下犯楚,進獻金銀珠寶,歸還盔甲兵器十五萬套。至此,秦、韓、魏三國求和,戰爭隨之結束。

戰爭結束後,這時已是公元前的97年(楚懷王三十二年)春。這時,楚懷王的身體不太舒服,楚明宮實乃南宮王後在主事,江東又再次傳來耗訊:“大將軍昭滑病逝,景奎也突然臥病不起”。楚懷王很是傷感,鄭王後安慰一番,隨傳王命,命昭滑之子昭通為江東郡守,克日起程。接著,鄭王後便傳王命,令昭睢率登豐十萬楚軍回南陽鎮守,熊彪接替昭睢的軍務,率四萬馬軍、十六萬步軍鎮守洛陽,分駐於靈寶、澠池、偃師和伊川等地。令景翠、羅襄率四萬馬軍、十六萬步軍鎮守許昌,分駐於禹州、長葛、尉氏和許昌諸地。令劉陽率二萬騎兵、八萬步兵駐守睢陽和淮陽,項英率二萬騎兵返回淮安領本部的十萬人馬,雲程率二萬騎兵、八萬步兵回駐壽春,景翠原在南陽的十萬兵馬開回襄樊駐守,由懷英率領。而秦昭襄王也撤商州十萬秦軍回關中,分商邑五萬秦軍到商州、洛南駐守。

一個月後,昭滑的靈柩從江東送回荊州安葬,楚懷王很是悲傷,親自主持下葬儀式,將越國的鎮國之寶越王劍賜予昭滑隨身佩帶下葬,封昭滑為楚國公兼忠勇大將軍,葬於荊州紀南城”。這年秋,江東郡又傳來景奎病逝,商南傳來侯醜忽得重病而死,楚懷王不勝感慨,知道從他繼位以來,跟隨他一生征戰的大將軍都已經老了。就這年吧,楚懷王已經六十四歲,昭睢六十二歲、昭陽六十一歲,就連景翠也六十歲了。二年前,六十歲的楚懷王三槍便擊殺齊國名將匡章,可現如今自己的身體突然衰弱很多,動起槍劍來也感到四肢比以往笨拙好多。站在楚王台上,眼看著自己的萬裏河山,回想自己繼位三十年來,把八百年來的楚國推向頂峰,新開拓的國土差不多是其父威王時期的楚國領土,想到這裏,怎麼能不感慨萬分呢?

這年秋,秦國宣太後以她的兒子秦昭襄王的名義給楚懷王寫了封國信,信中:“秦、楚自獻公以來,世代姻親。就家而言,以禮相問,我得尊稱大王為國舅。少時,我母親常對我,她是楚人,是大王的宗妹,生在荊州,長在荊州。當年藍關之戰,我謹尊母命尊稱昭睢二聲‘伯父!你好”。十五年前,先父與大王有約,兩國連理,再結姻親。但是,現在大王把太子送到淄博,這又是為何呢?頃襄是我未婚的妹夫,就是不想在荊州,也應該來鹹陽才對呀!幾年前,頃襄打死我秦國大夫,這本來就沒什麼,不就是死了一個奴才嘛!可周禮有言:‘刑不上大夫’。就是大王也不能隨便處死屈原這樣的大夫,你對嗎?大夫就是大夫,那可是相當於楚國的屈匄或景翠這樣的大官也。想當年,屈匄戰死丹陽,楚軍楚民興師問罪,大王不也無法節製。可頃襄打死我秦國春大夫,好歹也得聲‘對不起!我不是成心故意’的話嘛,可卻是和靳尚上大夫一聲不響便回到荊州,而大王也不派使者來慰問一下。你,秦國的軍民會怎麼想呢?我知道頃襄那年才十四歲,本來也就不想追究什麼了。可秦國的幾十萬秦軍將士和數百萬秦民義憤填胸,誓要向楚太子討回公道。你,我這個秦國大王當得有多難哦!現在好了,一切都已過去。頃襄和我妹妹都已到了婚嫁之齡,還望大王前來下聘,訂下佳期,以慰我先父和我母親的望懷。秦、楚聯姻,軍事同盟,秦東楚北,無敵下。憶往昔,先祖孝公之時,秦、楚盟姻,楚取淮北、泗上,秦取魏之華陰,先王之時,秦、楚再次盟姻,楚取許昌、禹州,秦取潼關、韓城。昔日我奉母命,與大王會盟於楚的黃棘,楚幫秦困魏皮氏,秦幫楚圍韓綸氏,兩國親如兄弟,這是多麼可喜可賀的事呀!事實證明,秦、楚聯盟,共圖下,秦東楚北,相得益彰,於兩國都有莫大的好處。因此,願大王早日前來下聘,以完國婚,兄弟金蘭,共圖王業。昭襄頓,恭迎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