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意誌品質:擁有堅韌的毅力比擁有才能更重要 (2)(1 / 3)

從那以後,媽媽隻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幹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一位青年因為沒有鞋穿而沮喪,直到他看到有一位失去了雙腳卻仍然十分快樂的人之後。那人告訴他,如果你失去了前進的風帆,你還有奮鬥的雙槳;腳雖然失去了,但自信的翅膀卻更加強勁有力。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平凡的生活需要拚搏,隻有拚搏,才能走出不平凡的路。”所以,不要害怕生命裏遇到的磨難,這隻是我們成功的必經之路,學會在挫折中尋找智慧,在困難裏總結方法,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步入傑出者的行列。

把暫時跌倒當做邁向成功的另一個機會

1992年3月號的《讀者文摘》,刊載了一篇發人深省的作品“巨片之秘”。文中討論的四部影片是:《山水喜相逢》、《洛基》、《火戰車》和《甘地傳》。該文作者分析這四部影片叫好又叫座的一些共同原因時,說:“它們反映人性本善、宣揚種種受人尊敬的情操:勤奮、苦幹、自重;表現出對家庭、朋友、社會的愛心;顯示了一個人能對他自己的一生和別人的一生造成多大的改變;最重要的,它們給了我們希望。”

在這一段話裏,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是最後一句:“它們給了我們希望。”

電影、音樂、文學,都是屬於藝術創作的範疇,我們固然不必以道德的桎梏來扼殺它該有的生命力,但是,創作者是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的。

有些作者,把創作當做是個人情緒或情欲的發泄,任意而又任性地為他的作品塗上各種色彩——有的著重黃色,恣意渲染色情;有的偏愛黑色,刻意描繪暴力;有的鍾愛灰色,故意散播頹廢思想或灌輸消極的人生觀。

黃的、黑的、灰的,都是毒素,各具有不同的破壞力。然而,在這三種毒素當中,最最危險的,當是灰色。

說它危險,是因為它看似無害,但卻能令人慢性中毒,而中毒之後,毒素有若附體之幽魂,極難擺脫。

《山水喜相逢》一片的主角摩根·弗裏曼說了一句令人拍案叫絕的話:“你不應該向公眾推銷絕望,他們如果想要絕望,可以免費得到。”

一個人的奮鬥曆程當中,難免有挫折、失敗或者天災人禍,但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此一蹶不振,喪失鬥誌,最後銷聲匿跡。堅強的人並不患得患失,而是把一次挫折和失敗當做一次鍛煉,更加堅定自己的意誌,增強自己的信心,去開辟新的天地。

威廉·丹福斯曾經有一個美好的開始。最初,他的事業是一帆風順的。他投身商界不久,就從一名推銷員發展到了控製一家飼料公司,並把它改組為拉爾斯頓·布寧納公司。美國畜牧業的發展顯示了這家經營飼料的公司的光輝前景,而躊躇滿誌的年輕的丹福斯也欲大展宏圖。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1896年5月,美國聖路易市曆史上最猛烈的龍卷風,頃刻將這家公司夷為平地,也將丹福斯從巔峰打到穀底,他的計劃全部泡湯。這場橫禍令丹福斯幾乎一無所有。

但這場浩劫也許正是促使他取得更大成就的動力。丹福斯絕不向命運妥協低頭,他抖擻精神,重整旗鼓,去迎接挑戰。他立誌要重建拉爾斯頓·布寧納公司。

丹福斯立刻施展他在推銷方麵的才能,四處遊說。他的第一步,便是設法從當地一個銀行家那裏取得了一筆基本上無擔保的貸款。不久之後,便在原來的舊址附近重新建立起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