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學習、同化兩不誤
太子開始追時髦
春秋戰國時期,神州大地除了華夏民族之外,四方還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道是不打不相識,打架也算是一種主動的交流方式,總比誰都不理誰強,夫妻天天吵架沒準還越吵越恩愛呢。於是,通過頻繁的戰爭和經濟、文化交流,中國曆史上迎來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先秦時代的中國人是這麼認為的:“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你是天子冊封的諸侯,你用夷禮,學習少數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是蠻夷,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就被看成蠻夷之人。但從客觀上來說,以前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鑽進一個人去,穿上那衣服一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開襠褲的。褲,脛衣也,護腿的,相當於長筒襪。這種服裝設計既不便於生產,也不便於戰鬥。人家少數民族窄衣小袖,死襠褲,生產能力和戰鬥力都是中原人所不能及的。
最後漢族人還是把自己的傳統服裝給放棄了,從唐朝開始,皇帝的服飾已不再是漢代皇帝冕服的樣式,皇帝上朝已經不再頭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烏紗,領子也變成了圓領,腰部係一條腰帶,袖口也由寬變窄,相當時尚。
頑強的民族
除了穿著之外,飲食方麵,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數民族方向調整,就像大盤雞、拉條子這些新疆維吾爾族美食,如今已成為某些人的最愛一樣。在行為方式方麵,以前中原地區的人們進門以後,習慣席地而坐。後來中原人采用了西北少數民族那種高桌大椅。由此可見,中原人民其實一直在向少數民族學習,但當時的漢族人認為,中原文明才是正統,誰要是學習少數民族,就把誰當做蠻夷對待,而少數民族學習中原文明,就把它當成中國的一部分來對待。
這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原人看待這種民族融合現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關係。在中國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從來不被當成外國看待,因為那時候它們跟中國完全一樣,用漢字,遵漢禮。但歐洲國家對待民族融合現象的看法,就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看重血緣,而不是看重文化認同,比如一個中國人在德國住一輩子,德語說得比德國人還流利,你都休想加入德國國籍,除非在1750年時,你的祖先是德國人,這樣的話,你一句德語不會說,都可以入籍德國。
中國曆史上漢族政權不止一次被少數民族政權侵擾甚至終結。但每一次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最後被我們同化,所以我們這個民族非常頑強,五千年沒有滅絕。快馬彎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十分困難。
06.改革緣於形勢變
大家一起幹私活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得到推廣,生產力水平進一步發展,荒地開墾的數量前所未有地增多,這與井田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衝突。井田製規定土地是國有土地,耕種的土地是分封來的。而且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分封的土地尚且耕種不過來,更無暇顧及其他荒地。但隨著鐵器牛耕的普及,人們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幹完分內的這塊土地之外,看著其他富饒的荒地,便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不種白不種,種了不白種。這些荒地可不是天子分封的,不歸國家所有,我自己種了就是我自己的地,還不用繳稅。於是乎,大夥兒揮起鋤頭,多快好省地幹起私活來。
這樣一來,私田開墾越來越多,國家分封的土地就逐漸荒蕪了,結果大家都這麼幹就影響到了國家的收入。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國家一想既然大家都這麼幹,索性無論公田、私田,一概按照規定繳稅。這等於變相地承認了土地的私有狀態。
土地所有製就這樣由國有製向私有製進行了轉變。同時為了適應這種轉變,各國紛紛變法,如春秋時期,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然後到了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商鞅在秦國,三家相繼變法,新的製度確立。但是,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和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均告失敗,尤其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失敗得最慘。支持吳起變法的楚悼王一死,當時的守舊派貴族們就要幹掉吳起。最後逼得吳起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以屍體做掩護,威脅貴族們,誰要是刺殺他的話,就必然會犯下冒犯王屍的大忌。但這幫貴族太恨吳起了,以至於視威脅為無物,不由分說就把吳起給射死了,楚悼王的屍體也被射成了刺蝟。這對於楚國而言,失去了一次走向強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