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從遠古走來的牛人們(先秦)(3)(2 / 3)

秦國在變法中崛起

三個改革家裏唯一成功的是商鞅,正是他的改革措施,最終促使秦國走向了強盛。有個成語叫徙木立信,說的就是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之一。當時商鞅為了讓百姓信服並聽從自己的新法,在城南門立了一根木頭,貼告示說誰把木頭扛到北門就賞五十金。還真有人出來扛了,輕輕鬆鬆就拿到了五十金。商鞅並不是拿五十金來教導人們天上可以掉餡餅,而是為了建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信譽。於是在秦孝公時,商鞅的變法順利實施,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法。把老百姓給組織了起來。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牽連,這就叫做連坐。比如隔壁家的小三吸毒,你知情不報,被發現後一樣辦了你,可見當時對老百姓控製得有多嚴厲。

第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中國古代人分四等,士農工商,商居四民之末。當時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的關鍵原因還是生產力水平太低了。有道是“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農者,天下之大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像今天,中國多少夫不耕,多少女不織,也不會有人受饑受寒,當時可沒有袁隆平這些人,如果老百姓棄農經商的話,國家就完了。所以一開始搞重農抑商,跟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相適應的,政策上必須得重農。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與百姓的生活無關,要來也沒用,搜羅一打翡翠瑪瑙都不一定能換幾串麻辣燙。直到中唐以後,民生用品才逐漸多了起來。但再往後,比如到了清朝,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仍采取重農抑商政策,那就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第三,獎勵軍功,按功受爵。高官授爵在此之前是世襲世祿製,生下來就有俸祿。從商鞅變法開始改變了這種情況,獎勵軍功,按功受爵。秦國把爵分了二十等,其中最高的徹侯是第二十級。從第一級到第八級是民爵,這一級別的晉升就靠戰場上立功。砍敵人腦袋一個,爵位上升一級,所以敵人的腦袋叫首級。秦國的這種激勵製度,使得秦軍在戰場上非常驍勇,割頭不倦,被人稱做虎狼之師就是這個原因。

第四,燔詩書而明法令。這就是後來的焚書坑儒,可見商鞅是典型的法家代表,強調法製,要求大家服從命令聽指揮。

第五,統一度量衡。度是長度,量是容積,衡是重量。度量衡不一樣的話,會給各地的交流帶來很多麻煩。比如美國人開車去加拿大絕對會超速的,因為美國是用英製單位,汽車裏程表上顯示的是英裏,1英裏約等於1.6公裏。如果加拿大的交通指示牌上顯示限速80公裏/小時,美國人一踩油門,準超速!再比如,咱大陸1斤等於500克,台灣是600克。如果台灣遊客來大陸買水果,就會覺得短斤少兩。

第六,廢分封,行縣製。以前的分封製留下太多隱患,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造成天子與諸侯的脫節。商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全國設31縣,由國君委任縣令。後來縣上又設郡,郡守和縣令都由國家來任命,這從根本上加強了中央集權。

第七,為田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商鞅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土地私有,改變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國家變相默認的土地私有狀態。

商鞅的一係列措施,促進了秦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