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治武功大一統(秦漢)(1)(1 / 3)

01.對付敵人,靠的就是謀略

輕輕鬆鬆滅六國

秦的統一,源於四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生產力提高,聯係加強;第二個條件,人民渴望;第三個條件,秦國實力強,國富兵強;第四個條件,秦王嬴政具有高超的戰略策略。秦始皇本人雄才大略,遠交近攻。離他近的先滅掉,遠的交好。

滅六國是這麼一個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先滅掉韓國,韓國國小力弱,一下子就滅掉了,跟拿杯水潑蠟燭似的。然後是趙國,再是魏國。楚國雖然龐大,但事先已經被打過一回,首都被攻克,屈原都投河了,很虛弱的,因此也被拿下。燕太遠,多活了幾年,不過也是很輕易地就被消滅掉。最後滅齊,因為齊最遠,實力又很強。所以秦王跟齊王田建說,我滅那幾國你別管,你看著,等滅完了之後,咱倆平分天下,我是西帝,你是東帝。田建很高興,後果很淒慘。各國求援他都不救,就等著做東帝,結果那五國一完,他就成了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沒什麼東帝,關山洞掃地去!最後餓死了。山東六國十年的工夫就被挨個兒滅了,秦國的國力確實超強,人口500萬,軍隊100萬,趕上匈奴了,打一次仗動用60萬大軍,很有傾國而出的感覺。

修道長城防著你

公元前221年秦滅掉了六國,然後統一越族地區,擊退匈奴,取得河套。河套就是黃河大拐彎的地方,那裏有水草豐美的鄂爾多斯草原。所謂黃河九曲,唯富一套,說的就是這個地方。河南叫內套,河北叫外套。秦奪之,修長城。

為什麼修長城[1]?不是把匈奴打敗了嗎?幹脆一口氣把它滅了得了。可是滅得了嗎?人家是騎兵,一下子跑沒影了。漢族跟少數民族打仗,花錢太多,一場仗下來,糧食供應都跟不上,國力基本上就耗盡了。少數民族沒有這個負擔,所以漢族跟他們打仗打不起。於是就修一個長城把你攔住,我不過去,你也別來,況且我也沒理由過去,那邊的地不能種,要擱那兒建一個城,從內地運糧食,運物資,費用太大了,因此修道長城就完了。唐朝人崔湜說:“但使將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可是將軍百戰也沒用,因為“將軍百戰死”,所以還得靠長城。

統一越族地區,擊退匈奴,取得河套,修築長城。這些都做完之後,秦朝的疆域已經北起長城(今天的內蒙古、遼寧),東至大海,南達南海,西到隴西(今天的甘肅),據說達到400萬平方公裏,人口2100萬,相當於400年後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人口比羅馬帝國還多100萬。

秦統一六國的意義:

第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麵,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辦公室亂了很久,終於打掃好了。

第二,社會經濟得到恢複與發展,結束了長期戰亂,人民生活安定,經濟向前發展。房間整理好了,終於可以工作了。

02.你們得按我的規矩來

皇帝,就從我嬴政開始吧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以鹹陽為都城,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他采取了一係列類似“360安全衛士”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國家係統。

政治方麵第一個表現,他建立了皇帝製度。皇權至高無上。夏商周三代統治者,天子稱什麼?稱王,文王、武王。王是最古老的一個漢字,甲骨文裏就這麼寫,三橫一豎,稱用來溝通天地人的天子。等秦王嬴政完成統一之後,他說三代統治者都稱王,我要還稱王,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所以你們給我琢磨琢磨,我應該叫什麼。大臣們一想,你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就從“三皇五帝”裏取兩個字吧。三五顯然很二,更像是鬧鍾或香煙的品牌,所以就叫皇帝,三皇五帝都沾邊。

從此,秦朝開始有了大權獨攬、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自稱曰“朕”,詔旨稱製,或者稱詔。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朝統一以前,誰都可以稱朕,屈原就老稱朕。秦統一後,你要朕,那就把你給震了,隻能皇帝可以“朕”。其實這個製度實在不怎麼樣,因為皇帝大權獨攬的結果,就是你這個國家的治亂興衰完全看皇上一人了。如果是明君聖主,國家就能夠強盛,但明君聖主是比較少的,中國曆史上明君比較集中的朝代是清朝,而明朝則一個賽著一個混賬。開國的皇帝都不錯,到二世沒準兒還能湊合點兒,守成還行,到三世,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整天與閹豎為伍,你想想他除了“下麵沒有了”的笑話還能了解什麼東西?一代不如一代,王朝總逃不脫興衰的怪圈,所以大權獨攬的皇帝製度是有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