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開始還是很勤政的,他每天早起洗臉刷牙之後看600斤奏章。別怕,當時奏章是寫在竹簡上,要是看紙的,600斤能看死他。他讓在寢宮裏擱一杆秤,每天稱約600斤,不看完不休息,累得手都翻不動竹簡了,就拿綢布條掛到脖子上吊著翻,太累了!這種體力活遠大於腦力活的工作,他後來終於膩味了,於是開始追求長生不老,轉向煉丹了。
官製設置,那叫一個森嚴
政治方麵第二個表現,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製。這套製度就是三公諸卿郡縣製度。皇帝至高無上,其下設立三公,太尉主管軍事,但是在秦朝太尉一般不設,是個虛銜兒。丞相,相當於國務院,主管行政,總領百官。史籍上說丞相是“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國家大事基本上都歸丞相處理。然後是禦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同時負責監察百官,還要掌管百官的奏章,相當於今天的副總理兼反貪局兼檢察院兼人民來訪辦公室主任。這三位稱為三公。三公之下是諸卿,相當於各部部長。諸卿在史書上叫九卿,但一般可能不止九個。其中一些常見的比如郎中令,相當於宮廷警衛;典客,相當於外交部禮賓司;宗正,掌管皇族內部事務;少府,處理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廷尉,是管司法的。
諸卿之下,地方設立郡,再往下是縣,再往下是鄉,鄉下麵是裏。鄉、裏的領頭人,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當地人自己選出來的,就是村民自治委員會,跟居委會的性質差不多。這種製度就叫中央集權。從皇帝往下,一直到縣,一竿子插到底。這個讓後來的班主任、班長、課代表、小組長都受益,從學生會到包工隊一直在效仿。
秦漢時期還沒有品級,要區別一個官的大小主要看他的工資。太尉和丞相是萬石,一年的工資是一萬石糧食(好像是小米),1石是150斤,一年給150萬斤糧食,你愛幹嗎幹嗎去,什麼東西都可以拿糧食換。那個時候貨幣不是很發達,所以萬石糧食很多是拿來當錢用。所以網上說,你MP3買來多少米就是花了多少錢的意思,比Money首字母的說法更有依據。
此外,區別官員大小的方法是看官服上佩戴的綬帶,就是係在腰間一直垂到下麵的那條大綬帶。還有就看你佩戴的官印,那會兒官印都很小,是可以佩戴在身上的。萬石的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綬,印是金的,綬帶是紫的;五千石的禦史大夫是銀印青綬(以至於到後來的很多時候,官員加銜叫什麼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出處就在這裏,不過那時候已經有品級了,官印個兒太大,除了想鍛煉身體的誰也不會係在身上,更不會戴綬帶);再往下,兩千石的諸卿和郡守是銅印黃綬;千石的萬戶縣令(不到萬戶的是縣長)是木印黑綬。下麵就沒有了,等級製度森嚴,層層管理,比以前分封製的封邦建國有更大的積極意義。
政治方麵的第三個表現是出台了秦律,秦律的特點就是輕罪重刑。你隨地吐痰,吊起來打。
兩大功績傳萬世
再來看經濟,經濟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
第一,承認土地私有。
第二,統一度量衡。
第三,統一貨幣(一律是那種圓形方孔錢,孔方兄)。
第四,統一車軌,修馳道。車軌是車輪之間的距離,輪間距。馳道就相當於今天的國道。為什麼要統一這個呢?比如說現在修的馳道是並行幾輛車,你這個輪間距得一致啊!要不然寬窄遠近各不同,你得買保險。
而文化方麵則是書同文[2]。一律采用小篆和隸書。這個書同文和前麵的車同軌是被後世史家津津樂道的秦始皇的兩大功績,還用文軌、車書代表國家的統一,古文獻、古詩詞當中就經常看到這兩個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頒布聖旨:“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唐朝詩人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國》中寫道:“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金朝海陵王完顏亮伐宋,作詩雲:“萬裏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車書一家、文軌未一、萬裏車書一混同,都是這個意思,象征國家的統一。
03.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不搞分封搞郡縣
除了政治、經濟方麵的動作,秦始皇接下來幹的事兒就有點兒缺德: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