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天命所歸是大國(隋唐)(7)(2 / 3)

鑒真到日本不光是傳播佛法,還把中華的先進文化傳播到了日本(包括豆腐怎麼做)。這些都對日本的貢獻相當大。日本人說原來的日本文化就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鹵水,點進去後才能變成豆腐。日本文化基本上可以看做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

三藏佛法高又深

以佛教為紐帶,中國和天竺(印度)的交往也增強了。貞觀時,天竺遣使來朝,中國的十進位記數法傳到了天竺。其中,高僧玄奘和義淨[14]的作用非常大。

玄奘就是唐僧唐三藏,孫悟空的老師。玄奘大師也是兩歲出家,精通佛法。在誦經的過程中,他覺得佛經有些地方不對,翻譯得不準確,所以他就想去西天取經,學習真正的佛經。為了傳播正版,他在20多歲的時候偷渡出國,19年遊曆印度,在印度的那爛陀寺跟106歲的高僧戒賢法師學習。戒賢法師本來要圓寂了,阿彌陀佛給他托夢,說從中土大唐要來一位高僧,跟你學法,你得等他來了把這個法教給他後,你再圓寂。所以他就等等等,等了三年終於把唐三藏盼來了。

三藏指的是什麼?就是佛經的三個組成部分:經、律、論。

經就是釋迦牟尼生前講的法。佛經浩如煙海,基督教就一部《聖經》,伊斯蘭教就一部《古蘭經》。但是佛跟不同的人講不同的法,跟天人怎麼講,跟凡人怎麼講,跟阿修羅怎麼講,各有說法。

律是他給僧團指定的戒律,其中最高級的是具足戒。和尚有三百多條戒律,尼姑更多。

論是後來高僧大德對經的闡釋,唐三藏主要就是學《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講的法。精通50部,所以才被稱為三藏。佛經窮盡一生都很難精通一部,精通50部的人太了不起了!

印度各國的國王看唐三藏這麼神,就勸他別回去了,你的學問太大了,就留在這兒吧!他說我必須弘揚正版的佛法,所以要回到東土大唐。於是他滿載600多部佛經回到中國、這時候,皇上也不追究他偷渡了,專門給他蓋了大慈恩寺,建起了大雁塔,讓他譯經。佛經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今天的漢語,兩次大規模引進外來語,其中一次就是佛經。比如說,心心相印、大千世界、一刹那、一彈指、醍醐灌頂、天花亂墜,全是佛經裏的。

順便說一下,另一次語言引進就是20世紀初的日語。那時候我們也大規模地把日語引進漢語中,我們今天說的話,比如軍事、經濟、文化、政治,這些詞基本上全是日語。什麼積極、消極、幹部這些詞還是日語,現在說的物理、化學、生物這些詞也全是日語。它和佛經的引進屬於兩次大規模的語言引進。所以憤青應該不說這種詞,憤青抵製日貨不夠,應該抵製日語,他們應該說古漢語才對。

翻譯這些佛經,窮唐三藏一人之力是翻譯不完的,所以他得收徒弟。他收徒弟不是孫悟空、豬八戒什麼的,他們隻會打架。很多僧人想拜三藏為師,但佛家最講緣分,一看咱倆沒緣,我就不收你。皇帝都有點兒著急了,意思就是你再不收徒弟,回頭你歪過去,這事兒怎麼算?但也不能催他,你看你收誰合適?三藏大師就去找徒弟,他時常漫步長安街頭,慧眼炯炯。一天,他在鬧市中看見一位魁梧少年,眉清目秀,安詳而行。驀然間若覺似曾相見,前緣有識。又回想起在印度計劃回程時,曾在尼犍子占得一卦,說他東歸必得哲嗣,便連忙打聽這少年家世。後來打聽出來了,原來是當朝開國公尉遲宗的公子。玄奘感歎道:“如此靈慧的孩子生在將門,不可思議!也是有緣,我的衣缽可以傳下去了!”即刻前往國公府拜訪。

尉遲宗得知法師來意,雖然不忍骨肉分離,但想到一代高僧如此器重,也頗為得意。那時代,佛教不僅是清廟淨僧的空寂之事,還是一種普遍的信仰、鮮活的事業。所以雖貴為國公,一見大法師器重兒子,自然大為高興,便答應了玄奘的要求。隻不過三藏法師看上的那哥們兒死活不肯出家,都氣暈了,你說我堂堂將門之後能出家嗎?但是父命難違,這哥們兒最終還是出家了,出家時、帶著一車酒、一車肉、一車美女進的大慈恩寺,人稱三車和尚。三車和尚後來成為一代高僧,就是窺基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