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天命所歸是大國(隋唐)(7)(1 / 3)

中國在唐朝之後跟日本官方的往來就斷絕了,私人往來比如商人之間是一直有的。到明朝永樂皇帝的時候,官方往來才恢複。當時日本足利幕府將軍,就是《聰明的一休》裏麵的足利義滿將軍,派使臣到中國來。明朝皇帝問使臣日本國的風土人情,使臣寫了一首詩回答明朝的皇帝——《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國比中原國,人如上古人。衣冠唐製度,禮樂漢君臣。銀甕焙新酒,金刀膾錦鱗。年年三二月,桃李一般春。”衣冠唐製度,禮樂漢君臣,禮製風俗完全跟中國是一樣的,而且年年三二月,桃李一般春,開花的季節也跟中國一樣。所以有良心的日本人講,中國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親,且不說日本的文化有沒有2600年,中國是母親、日本是兒子沒錯。

朝鮮人也是這麼認為的,明朝抗倭援朝,幫助朝鮮奪回江山。朝鮮的宣祖大王激動得不得了:“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他說,我們和日本都是你們的兒子,但不一樣,我們國家是好孩子,日本是賊孩子。

日本大化改新中的製度,以唐製為藍本,唐朝設立三省六部,日本設立二官八省一台。直到今天,日本的部級單位仍然叫省:防衛省、財務省、文部省,等等。日本都城則完全仿造長安,日本的平安京(京都)就是袖珍的長安城。學校教授儒學,這都跟中國一樣。中國的銅錢在日本可以直接當錢花,日本戰國時代有一位名將,他的家徽(日本的每個武將都有一個家徽)就是六枚永樂通寶。日本很少發行自己的錢,都是用中國的錢。

對中日交往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是日本的吉備真備和中國的高僧鑒真。吉備真備和日本留學僧空海創立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原來沒有文字,沒有文字怎麼辦?用漢字表音,寫出來的書雖然每個字咱們都認得,可連一塊兒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漢字是單音節,我,發音是WO,一個字一個音,日語是Wataxi(音瓦塔西)。“我是個日本人”這句話寫出來就是一大串“瓦塔西××××××”。單純漢字表音行不通,那怎麼辦?他的辦法是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創立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人很有自知之明,他的字叫假名,而漢字叫真名,一個小學畢業的日本人,也能夠掌握一千多個漢字,而且主要還是正體字,不像咱們這種簡化字。中國人到了日本大街上,基本上不會有文字障礙。路標上幾乎都有繁體字,感覺就像在香港,因為香港和東京都隻有語言障礙(這兩個地方說的話你全都不懂),但是絕對沒有文字障礙。

大和尚東渡

中國高僧鑒真,這個人太了不起了!

我有一年去揚州比賽,當地的教育部門請我們在飯店吃飯,進去看見一條橫幅,把我樂壞了!“紀念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及豆腐傳入日本1250周年”,要不說學曆史有用,學數理化跟人聊天用不上。吃飯的時候,不會聊人的咬合力和鱷魚的咬合力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鱷魚生吞河馬、人卻吃豆腐,談那個沒勁。應該談曆史,豆腐是誰傳入日本的?鑒真大師。有學問!

鑒真大師是大菩薩轉世,與佛有緣,三歲出家,屬於律宗的高僧。中國佛教分為十宗,律宗是持戒律最嚴的一派,律宗高僧都是過午不食,一天兩頓飯,近代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師也是律宗。

鑒真大師55歲那年,日本兩位高僧——普照和榮睿,來到中國求法。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普照和榮睿來到中國,想請鑒真大師東渡扶桑,傳播佛法,鑒真大師毅然答應。當時他已經55歲高齡了,今天55歲不算什麼,40歲到70歲算中年,70歲以上才算老年。當時是人活七十古來稀,55歲就不得了了。弟子們都勸鑒真大師不要冒這個險,鑒真大師為了弘揚佛法,毅然六次東渡。唐朝的法律是不允許國民出國的,出國都是偷渡,所以鑒真大師六次都算偷渡,頭四次都沒能成行,不是被弟子告密就是船漏了回來。第五次一出海刮大風,風一停,海南島。

榮睿去世之後,鑒真大師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第六次東渡扶桑,成功!在日本的博多灣登陸,日本天皇動用了好幾十萬人來迎接鑒真大師。鑒真大師一路就是踩著鮮花進入日本的,一直到了日本國都,他的腳都沒有沾到泥土。鑒真大師到了之後,日本天皇封他為大僧都,親自登壇受戒,皇後也登壇受戒,一起做了鑒真的弟子。天皇還親自給他撰寫碑文,這個碑文一直保存到今天,叫《唐大和尚東征傳》,和尚是尊稱,大和尚更是尊稱,並非是個出家人就叫和尚,就跟大學裏不是是個老師就叫教授一樣。和尚、喇嘛都是尊稱,高僧才能叫和尚,一般人剛出家叫沙彌,還不能算和尚。鑒真是大和尚,天皇寫大和尚“戒行高潔,白頭不改,遠涉蒼波,歸我聖朝”,出生入死來到日本國,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