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五代,遼、宋、夏、金、元)(4)(1 / 3)

你如果鄉試以上的三次考試全中第一,就叫連中三元。幹嗎不連中二十六元或者七十元兩毛五分?它不是連續中獎可以兌換三元牛奶的意思,三元的意思是解元、會元、狀元。科舉製1300多年,連中三元的隻有明朝的商輅等極少數人。這些哥們兒一人能連中三元,實在太難了,哪兒那麼巧都是你呀。有的最後拿了狀元,但前麵考的不一定是第一名,考場還有狀態問題和發揮問題嘛。所以,連中三元的哥們兒很了不起。

殿試的錄取權由皇帝掌握,所以進士及第者叫做天子門生。

以前是高官主試,高官決定錄取,這幫新科進士一旦被錄取就對高官感恩戴德,容易跟高官結成朋黨。你們都是我錄取的,你們就是我的門生嘛,所以都得聽我的。現在不一樣,錄取權由皇上掌握,你跟皇上結黨去吧,不礙事。

明清兩朝殿試多在保和殿,尤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那真是親自出題,親自監考。那考試從早晨起來一直考到天黑,點著蠟接茬兒考,皇上也跟那兒坐著監考。到後來有的皇上,像鹹豐,就到考場轉悠一下,說聲“同誌們辛苦了”就撤了,意思意思。

宋朝科舉實行糊名法,糊名就是我們現在的密封,你的姓名、年齡、籍貫、性別都擋上,嚴格保密。到了明清還得謄卷,考官看不到你的親筆卷子,由十個中書舍人給抄一遍,考官看到的筆跡全都一樣,以免萬一我的學生我認識他字跡,就給個高分。當然,那作弊的方法也多了去。

在錄取名額上,宋朝比唐朝增加了。特別是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錄取的進士超過唐朝三百年的。唐朝一次錄三四十個,三年一次,宋太宗是一次錄五六百,年年考。三年一考很難,全國好幾千萬人,讀書的就算有幾十分之一的人也好幾百萬,三年一考錄取那麼幾百人,很難辦。結果宋太宗在位的時候老開恩科,今年我生了一個胖兒子,我高興,今年科舉開恩科。明年我又生一個,再開。後年娶一個小媳婦挺好,接著開。再後年我們家那樹上長靈芝了,他老有事兒。恩科一般都皇上整壽的時候,今年不應該科舉,但我整壽,就開一個恩科。比如1894年本不應科舉,但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朝廷就開了恩科。這就為各階層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

唐朝都是官宦人家的孩子能科舉,白丁子弟不行。到了宋朝,農民都可以去參加科舉,商人子弟也可以參加。隻有犯人的孩子和倡優的孩子不行。

過去小孩念私塾,老師教你念:“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說的是讀書就能科舉當官,讀書的品格是最高的,那你還能造反嗎?所以真宗皇帝禦製《勸學篇》,勸士子們“六經勤向窗前讀”。你幹嗎要讀書呢?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你隻要念書,什麼玩意兒都有: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車馬簇。

今天也一樣,也是“六經勤向窗前讀”。英、語、數、理、化、生、史、地、政,改成這些科目。你要連大學都沒上,就看超市缺不缺扛貨的吧。大學沒畢業工作都找不著。讀大學的,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車馬簇;不讀,鐵皮屋、柴火妞、棒子麵、自行車。

趙匡胤將文人擺到了國家統治這個金字塔的頂尖。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顯赫尊崇是曆代都不曾有過的。宋代將“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國理念,實際化為文官政治,而文官政治的基礎是科舉取士。“取士不問家世”,軍功和門蔭等其他渠道較為次要了,形成了“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的局麵,大批文人得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政壇,從此便“赫然顯貴”。宋太祖還采用“特奏名”的辦法籠絡人心,以吸引更多的知識分子參政,開寶二年即公元969年,宋太祖規定,凡舉人參加過15場科舉考試而未及第者,一律特賜進士出身。

立國之初,趙匡胤在權力集中的同時,更廣泛地吸收知識分子參與政權,通過科舉製度,不斷擴大政權的階級基礎。宋朝的科舉“有進士,有諸科,有武舉。常選之外,又有製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為盛”。與強大一時的唐朝相比,宋朝的科舉取士具有規模大、製度嚴謹等特點。

宋朝的科舉製擴大了政權基礎,那麼多人都被吸入朝廷中來。但是,官本來就夠多了,你還把那麼多人都招來,招來你就得讓他做官,做官你就得給他錢,北宋的知識分子待遇那麼優厚,給錢還不能少。所以造成了一個結果——冗員,官吏多而雜。

04.朝廷允許吃閑飯

當兵有飯吃

到了北宋中期,發生了很嚴重的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