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五代,遼、宋、夏、金、元)(4)(2 / 3)

唐以後田製不立,百姓有多少地就給國家交多少稅,沒地的就甭交了。到了北宋,太祖皇帝是高幹子弟出身,他當上皇帝是因為趁著人家孤兒寡婦篡的權,不了解民間疾苦,也沒見過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所以不給老百姓分地。

北宋皇帝有這樣的一個認識,宋太宗說:“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爾。”有錢的人越多越好,正因為有錢的人多了,國家可以征稅呀。你說的那是美國,美國個人所得稅的60%是年收入十萬美元以上的大款們交的。中國的個人所得稅主要是工薪階層交的,你說讓那些公司老總交個人所得稅,他交什麼呀?他把自己的工資定到1600元/月,不夠交稅標準。你坐飛機頭等艙,你月工資1600元坐得起嗎?他肯定花什麼錢都走公司賬,我月薪1600元,不交個人所得稅。這在國外是非法的,比爾·蓋茨每月工資400美元,你信嗎?

為富者不仁,不可能指著有錢人為國家出力,北宋也是這樣。

這樣就出現了社會危機,具體是:

第一,貧富分化越來越大。富者有彌望之田,窮人無立錐之地。到了這種地步國家還不管,最後矛盾就指向了政府。

第二,百姓被地主剝削得饑腸轆轆,就得造反。農民沒得吃那行嗎?他肯定反抗。

第三,冗官,冗兵,冗費。冗官就是養的官太多。冗兵,北宋養兵的目的是為防止內患,宋太祖認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我養兵的目的就是讓你別叛亂,有叛民而無叛兵。每逢荒年,政府都派人到災區去募饑民當兵。部隊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兵全是饑民構成的。過去有這麼一個口號叫:“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我一豎旗就有人來吃糧,不是來保家衛國的。要吃不著糧,就嘩變了。

所以北宋的軍隊愛嘩變,你想他能吃得著糧嗎?長官怎麼著都得克扣軍餉吧。他看長官坐著奔馳600,他連自行車都沒有,長官一頓飯鮑參翅肚,他煎餅果子都吃不起,於是這幫人就嘩變了。嶽家軍為什麼打仗那麼棒?“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老百姓支持人民子弟兵嘛。別的北宋軍隊老百姓不支持,覺得他比遼軍、金軍還混蛋,就會搶老百姓。見著老百姓如狼似虎,見著敵人就耗子見貓那種感覺,禦敵無方,擾民有術,這部隊哪兒行?

冗費就好理解了,80%的錢花在養官、養兵上,這就叫冗費。

05.誰能理解我呢

王安石變法

鑒於出現的社會危機,宋神宗就任用王安石變法。北宋一共九個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神宗是第六代皇帝。

王安石變法有三方麵內容。

第一,理財措施。理財措施的核心就一句話:“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不增加老百姓的負擔,但要增加國家的收入。不打老百姓的主意,國家又要拿錢,這擺明了就是從有錢人身上動刀子。所以,他這個改革既屬於調整階級關係,也屬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

首先是青苗法。每年青黃不接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收成後加息20%還官,免受高利貸盤剝,增加政府收入。相對於現在來說,20%利息太高了,現在都是千分之多少。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隻能向高利貸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這樣一來,“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這句話就把官僚地主搞慘了,這些人想盤剝百姓卻沒法盤剝了。

其次是募役法,政府向應服役而不願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減輕農民差役負擔,保證生產時間。這樣一來,原來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錢的官僚地主,現在不服役就得交錢了。

再次,農田水利法。這就不用解釋了吧。

複次,方田均稅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戶土地的多少肥瘠收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農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最後,市易法,政府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就限製了大商人控製市場,有個成語叫囤積居奇,本來是商人的斂財之道,現在等於政府在幹這個事兒了。這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政府在夏季收購羽絨服二百塊錢一件,免得你積壓倉庫,所以商人都把羽絨服賣給政府了。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塊錢賣出,政府掙四百。但如果商人賣,可能賣八百、九百、一千。因此這樣的結果是政府得了錢,老百姓物價也能便宜點兒,商人吃虧了。

王安石變法的第二方麵,是軍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