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五代,遼、宋、夏、金、元)(5)(1 / 3)

06.宋遼同台大PK

遼的崛起

北宋隻是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並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同北宋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的遼、女真的金、黨項的西夏。

契丹是一個遊牧漁獵民族。唐末勢力開始發展,漢族農民遷到長城以北,契丹人學會了種植、建城、農耕。

公元10世紀初,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4]統一契丹各部,提倡農業,接受漢族文化。耶律阿保機明顯是契丹語,他建國之後改名叫耶律億,名字也改成漢族的了。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契丹國,定都上京,他就是遼太祖。少數民族的領袖都有各自的稱呼,匈奴叫單於,突厥叫可汗,吐蕃叫讚普,他們隻有入主中原之後才會建立帝號。像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也是入主中原才建立帝號。而契丹人在草原上就建國稱帝,一切都跟中原一樣。

遼有五個首都,整個民族和他們的皇帝就在五個首都轉著住,上京是臨潢府,也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巴林左旗。

契丹人創製了契丹文。它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立的,但比漢字複雜得多。契丹文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死文字,沒有人會讀了。契丹文常用的是3000多個字,我們現在能夠認出來的是500多字。因為遼朝書禁甚嚴,跟北宋的往來全是漢文,所以連北宋人都不認得契丹文。

漢字是單音節字,契丹語是多音節,所以用漢字記述是很不方便的。比如說天,咱們寫出來就是個天,念作tiān。契丹人要念成騰格裏(音),寫出來也非常麻煩。一個字念仨音很別扭,所以等遼一滅亡,契丹文也就隨著遼的滅亡退出了曆史舞台。電視劇《天龍八部》裏蕭峰他爹被人誤殺了,臨死前在峭壁上刻字。香港拍的劇,蕭峰他爹刻的是蒙古文,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但我還是很佩服導演,沒讓他刻英文。大陸拍的,刻的就是契丹文。

耶律德光[5]時期契丹得到了燕雲十六州[6],改國號為遼。

耶律德光就是遼太宗,遼的第二代皇帝,德光這名字已經完全是漢字了。燕雲十六州的幽州就是北京,今天的宣武、豐台兩區。遼不是五個首都嘛,南京叫析津府,就是北京;遼的西京是雲州,就是山西大同;東京是遼陽,在今天遼寧;中京大定,就是內蒙古寧城,出寧城老窖那地方。他們的五個首都,倆在燕雲十六州,這是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的。他讓遼幫他滅後唐,他就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然後45歲的他拜36歲的耶律德光為義父,他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兒皇帝。遼得到燕雲十六州後受益匪淺。

一城兩製很和諧

燕雲十六州在長城以南,農耕發達。

原來少數民族打不過中原王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不行。遊牧經濟,那玩意兒沒譜,一場大雪災就能造成你舉族滅亡。現在,遊牧民族也會種地了,而且我在長城以南。過去修長城就是為了擋住這些少數民族,現在這些少數民族都在長城以南,長城天險盡失。騎兵從北京出發,騎著馬往南跑全是平原,就中間黃河擋了一下,別的無險可擋。宋遼的邊境在雄州、霸州,就是北京往南300裏而已,這個優勢對遼有重要作用,卻要了中原王朝的命。

這樣一來,遼就麵臨著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主要是對新擴充的地盤,新增加的人口,怎麼進行管理。中原王朝有這麼一個認識——胡虜無百年之運。但是,遼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胡虜無百年之運”嗎?遼一共210年,隻換了9個皇帝,每個皇帝在位的時間都很長。五代53年卻換了14個皇帝。相比之下,遼很生猛吧。

遼能這麼生猛,是因為一國兩製,實行藩漢分治,設立南麵官、北麵官。南麵官統治漢人和渤海人,北麵官統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天龍八部》裏,蕭峰就是南院大王。

遼的上京臨潢府已經被金人毀掉了,但因為在蒙古草原上,遺址保存得非常好。在遺址裏,明顯能看到上京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南部叫漢城,北部叫宮城。南部漢城有街道、房屋遺址,有坊有市,跟隋唐時的長安非常相似;北部是契丹人住的地方,除了宮殿什麼都沒有,說明契丹人住的還是帳篷。不能讓漢族人住帳篷,契丹人又不習慣住房子,最後的協調結果是不協調,漢族人住房子,契丹人進城還搭帳篷。以國製待契丹,以漢製待漢人,一城兩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