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打仗傷和氣,花錢買太平
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國蕭太後和聖宗親率大軍南下,遼軍來勢洶洶。先鋒大將蘭陵郡王蕭撻凜和六部大王蕭觀音奴,率軍攻破了遂城(今河北徐水),而後,與蕭太後、遼聖宗會合,在陽城澱(今河北望都)紮營,號稱有二十萬大軍,伺機行事。
而宋廷這邊,“遼師深入,急書一夕五至,寇準不發,飲笑自如”。其實宰相寇準早就想好了,讓宋真宗禦駕親征,但他怕宋真宗不答應,故意把前線戰報扣留起來,先不讓真宗知道,等積多了一並呈給真宗看。第二天,宋真宗一見這麼多急報,就慌了手腳,忙把寇準找來問該怎麼辦。寇準提議宋真宗親征澶州(河南濮陽),萬般無奈之下,宋真宗隻得同意禦駕親征。遼軍南下的消息傳到朝廷,朝野震驚。寇準不懼遼軍,可不代表其他大臣也不怕,這時候就分成主和、主戰兩派,兩派各持己見,莫衷一是。當時的參知政事、職位相當於副相的王欽若和僉署樞密院事、職位相當於副參謀總長的陳堯叟是主和派代表人物。這兩個人一聽遼軍攻來,嚇壞了,不想著怎麼率軍抗遼,反而想的是勸宋真宗一起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他密請皇帝逃往金陵(今江蘇南京);陳堯叟是蜀人,主張宋真宗前往成都。宋真宗被這兩個膽小的人說動了,當時就把寇準喚至內殿,詢問寇準的意見,看自己“幸”哪個地方好,把大宋的都城搬到哪裏比較好。
寇準一看王、陳二人站在真宗身邊,心裏已明白了八九分,便厲聲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這主意?”宋真宗不好“出賣”王、陳二人,就說:“愛卿你也別問是誰出的主意,就說朕外出避敵是否可行?到底去哪裏才安全?”寇準瞅瞅王欽若和陳堯叟,繼續說:“陛下實在是應該斬殺了出這種餿主意的人!皇帝神武,將士同心,倘若你禦駕親征,遼軍聽到消息肯定會落荒而逃。即使陛下你不親征,隻要下令我軍堅城固守,以老敵師,無論如何都到不了皇帝你棄城逃跑的地步!”宰相畢士安、大將高瓊等人聽說這事,也反對宋真宗南遷。宋真宗聽了主戰派的意見,連連點頭,再不提南遷的事了。沒有了主和派出壞主意,宋真宗確定了親征的相關事宜,於十一月二十日出發親征。
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宋真宗一行抵達韋城,但前方戰況不明,真宗開始猶豫,是否按原計劃繼續北上。此時隨行的官員中,有人主張盡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些人主張撤回京城。宋真宗耳朵一軟,又召寇準商量:“朕南巡如何?”寇準堅決反對,他對真宗說:“群臣懦弱無知,真如鄉老婦人一樣。陛下現在隻能前進,不能後退!河北諸軍日夜盼望陛下到來,必定士氣百倍。若是現在撤退,軍心必然大亂,遼軍趁勢前來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遼軍的俘虜。”宋真宗低頭不言,良久,表示說自己再考慮考慮。
寇準出了禦帳,遇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忙上前拉住對方的手,問:“高將軍世受國恩,何以報國?”高瓊答:“我本來就是武將,願以死報國!”於是,寇準又拉著高瓊重進禦帳,對依舊猶豫不決的宋真宗講:“陛下如不信為臣之言,請問高瓊。”高瓊馬上進言跪稟:“隨駕軍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師,他們肯定不願意獨自南下,估計中途都會逃走。希望陛下前往澶州,我們必竭死力,打敗遼軍!”宋真宗從小愛玩打仗,長大之後其實是個彬彬帝王,真讓他上戰場還是很不容易。此刻,他又扭頭看自己的貼身侍衛王應昌。王應昌也是武將,馬上回答:“陛下奉將天討,所向必克。如果我軍逗留不進,臣恐敵勢益張。”至此,宋真宗才下決心趕赴澶州(今河南濮陽)。
與此同時,遼軍繼續南下,主力早於真宗到達澶州城下。宋朝大軍行動遲緩,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達澶州南城。澶州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城,南城相對較為安全。真宗看到河對岸煙塵滾滾,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準又勸真宗:“宋軍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親征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再說各路大軍已經陸續到達澶州,不會有什麼危險的。”皇上說,北城的軍民能看見我,遼國人也就看見了,弄個狙擊手給我一下子,我就玩兒完了。寇準說沒那事,趕緊把鋼盔、防彈背心給皇上準備好,金盔金甲,外罩錦袍。金甲武士裏三層外三層圍著你,保證沒問題。
高瓊也勸真宗過河,站在真宗皇帝身邊的文臣馮拯斥責高瓊無禮。高將軍怒道:“馮公你以文章得官,今敵騎逼近,猶斥我無禮,你何不賦詩一首以退敵?”不待馮拯回嘴,也不等真宗同意,他就催促衛兵們護送真宗前進。皇上穿得跟未來特警似的,勉強到城上轉了一圈。宋軍將士一看到金瓜、鉞斧、朝天鐙、黃羅傘蓋,連呼萬歲,士氣大振。巡視完畢,真宗就把軍事大權交給寇準。他相信寇準的能力,但生性懦弱的真宗內心還是頗為忐忑,生怕出現意外。其實,寇準等人內心的憂慮絕不亞於真宗,隻是不能表露出來。為了穩住真宗,寇準每日與同僚飲酒作樂,裝出毫不在意的模樣。真宗得到密探關於寇準動靜的彙報後,以為寇準胸有成竹,情緒才逐漸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