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考官更絕,古文沒標點,句與句之間有一個圓圈,就像現代文的句號。考官出考題的時候,就用這圓圈出題。今天考試題目就是這個,給我做文章吧。四書五經裏絕對有這個,滿篇都是。考第一名的那哥們兒,神到什麼程度呢?作八股文首先得用一句話破題,他是這麼寫的:“聖人立言之前也,空空如也。”聖人要不說話,就什麼都沒有。哇!這篇文章厲害,這是個大才!康有為康聖人,那是文采風流,但比學生梁啟超中舉都晚。國家正規考試的時候,比如天子親試,可能很嚴肅。那種低層次的考試,考官怎麼來判斷誰第一、誰第二?我懶得看那卷子,那就扔唄。這個遠,第一名。你十年寒窗,今天墨重了點兒,一扔,砸著考官腳麵了,完蛋。康聖人的字不好。科舉考試的字必須寫成館閣體,跟今天電腦打印出來的字似的。奏折也得寫成那樣,一筆一畫必須得寫得極規整。康有為大概就是不愛寫館閣體。龔自珍也寫不了,所以也沒中進士。龔自珍一生氣,讓家裏所有人都練館閣體,連他們家老媽子、倒尿盆的都練。最後他們家所有人,除了他本人,都練得一手館閣體。他說,你看我們家全能中進士,連老媽子、倒尿盆的都能。
康有為因為寫不好館閣體,每一次他的卷子考官一看,就扔了,就這玩意兒你也來參加考試?那最後為什麼中舉呢?考官把他的卷子一扔,就出去上廁所了。時間可能長了點兒,正好仆人進來收拾屋子,仆人大概也不認得字。一看地上有張卷子,仆人不知道這什麼體啊,拿起來擱在桌上,鎮紙一壓,仆人出去了。考官回來,倆人沒照著麵。一看,哎呀,這張卷子我剛才扔了啊,怎麼又擱這兒了,還用鎮紙壓著?此乃天意,我看一眼吧。一看,哎呀!好文章,中舉!陰差陽錯,被考官一泡尿尿出個前程。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當時是這樣做的官呢,還敢對皇家有什麼不滿嗎?這就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所以顧炎武認為,八股取士比焚書坑儒都害人。
03.難住了明太祖的問題
叔叔造反誰來管
明太祖屠戮功臣,隻相信自己家人,化家為國,分封兒孫做藩王。他一共二十五個兒子,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他如果能繼承大業倒是一代仁君,但是他英年早逝,洪武二十五年就死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才駕崩,白發人送了黑發人。
太子朱標一死,朱元璋還剩下二十四個兒子,除了三個年幼的,二十一個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手握重兵,其中最厲害的是寧王朱權。寧王鎮守東北,麾下八萬六千精銳部隊。另外,燕王朱棣也有三四萬軍隊。這些親王手握重兵,朱元璋認為,江山可保長治久安。也就是說,他跟劉邦的想法一樣,都是農民企業家思維。你就不想想,你的兒子不會反你,但是再往下可就反了。
一次,朱元璋帶著朱標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2]檢閱藩王的部隊。老皇帝得意地跟孫子說,瞧你這些叔叔,兵強馬壯,萬一哪裏造反,就讓你叔叔們鎮壓!朱允炆小夥兒當時也二十多了,有點兒想法,就反問了一句:我叔叔造反,誰鎮壓?一下把皇上問暈了,沒考慮過這問題。那就靠天吃飯唄,哪兒這那麼巧?老皇上一死,朱允炆即位,就是明惠帝,馬上下詔削藩。他這一下詔,燕王朱棣就反了,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奪了江山,遷都北京。
北京門真多
北京就是唐朝的幽州城、遼朝的南京城、金朝的中都城,基本上在今天的宣武、豐台區。元大都最南邊的城牆,在今天的長安街上,北城牆在三環跟四環之間,比遼金時東移了。明北京城把元大都往南移了五裏,北牆大概跟今天的二環路齊平。嘉靖皇帝在位的時候開始修建外城,本來這個外城想把內城包一圈,後來沒錢了,隻修了南邊的一部分,北京城就變成了凸字形狀。北京的城門是裏九外七皇城四,內城是九個門,所以老北京一說就是咱這四九城怎麼著怎麼著。南邊自西向東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東邊是朝陽門和東直門;西邊是阜成門和西直門;北邊是安定門和德勝門。內城的城牆就在今天地鐵二號線的位置,地鐵二號線的站名最多的就是××門。當然複興門、建國門是民國以後把城牆扒了改建的,是為了方便公共交通弄出來的。整個老北京城就是今天的二環路。外七門是南邊仨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東邊是廣渠門,廣渠門(原來叫廣寧門),為了避清宣宗道光皇帝的諱改成廣渠門了;西邊廣安門;北邊是西便門、東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