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死後,穆宗即位,穆宗還不錯,可惜短命,七年就死了。他死後,神宗即位,就是萬曆皇帝。神宗可真神啊,就幹一件事——數錢,整天盤在炕上數錢。這就是朱元璋給他子孫的遺傳基因,整個一個土財主。你看人家李後主、宋徽宗,雖然做皇帝不合格,但在中國藝術史上閃耀著不滅的光輝。看明朝這幫皇上,真讓人無語。神宗皇帝好像一輩子就出過一回紫禁城,上昌平十三陵看看自己的墳地,一看修得挺好,在地宮裏開了個宴會慶祝一下喬遷之喜就回來了,繼續數錢。他在住的宮殿後頭挖一個大坑,埋上300萬兩銀子。他比較肥胖,整天在炕上盤著,左腿萎縮了。每天晚上,太監攙著他一拐一拐的,到坑邊兒看看,我的銀子還在嗎?還在,能睡得著覺了,不然睡不著覺。最後,銀子全讓太監偷光了。
為什麼十三陵考古先刨他的墳呢?因為他的墳——定陵裏邊好東西多。長陵怕有《永樂大典》不敢刨。別的皇上沒他東西多,他一輩子攢錢,什麼都往自家拿。某地方發現煤了,他派個鎮守太監去,把錢弄宮裏來。另一個地方絲綢不錯,派個鎮守太監,弄宮裏來。皇宮裏邊的銀子,發黑變脆氧化,國庫裏邊除了耗子屎什麼都沒有。那時候跟後金努爾哈赤打仗,國庫裏沒錢,大臣請皇上開內帑[3]。皇上說不成,這打的是國仗,憑什麼開內帑啊!給國家打仗,憑什麼讓我掏錢?我不掏。沒錢你加稅,讓老百姓多交點兒稅不就行啦,我就不掏這錢。大臣說,這江山都是你的。皇上說,江山我沒看見,銀子我看見了。幾千萬兩藏起來,年年給百姓加稅,老百姓能不造反嗎?
張居正改革
到了明朝中葉,貴族大地主兼並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隱占,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底戶部統計,太倉僅存銀130萬兩,而應支官軍俸銀135萬、邊餉銀236萬、補發年例銀182萬,三項總支出計需銀553萬兩。以當時的現銀當之,隻夠三個月的開支。京倉存糧也隻夠維持在京官軍的月糧兩年多。明王朝的財政拮據到了可怕的地步。蒙古、女真時常入寇邊塞,在南方,叛亂時作。黃河屢次決口,動輒漂縣數十。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接二連三地發生。明王朝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
明穆宗在位的時候,大學士張居正因為才能出眾,得到明穆宗的信任。穆宗臨死前,遺命張居正等三個大臣輔政。明神宗即位不久,張居正成了內閣首輔。在明神宗萬曆年間,連續十年擔任內閣首輔。為挽救明朝統治的危機,他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進行整頓,尤重於經濟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麵。
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內政方麵,他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製。張居正創建了“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的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閣實權,罷免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並提拔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作了組織準備;並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在軍事上,為了防禦女真入寇邊關,張居正派戚繼光守薊門,李成梁鎮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台”3000餘座。他還與韃靼俺答汗之間進行茶馬互市貿易,采取和平政策。從此,北方的邊防更加鞏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韃靼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使北方暫免於戰爭破壞,農業生產有所發展。萬曆七年(1579年),張居正又以俺答汗為中介,代表明朝與西藏黃教首領達賴三世建立了通好和封貢關係。在廣東地方,派兵剿滅了惠州府、潮州府、瓊州府的叛亂,嶺表悉定。這對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產正常進行,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水利方麵,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推薦、起用先前總理河道都禦史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並兼治運河,很快取得了預期的效果。萬曆七年二月,河工告成,河、淮分流。黃河得到治理,漕船可直達北京。
在經濟上,整頓賦役製度,扭轉財政危機,這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他認為,賦稅的不均和欠額是土地隱沒不實的結果,所以要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前提就是勘核各類土地,遂於萬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國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礎上,張居正推行了一條鞭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