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引進的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斷地推廣。崇禎年間,玉米、甘薯開始在中國種植。這東西如果早來中國20年,明朝沒準兒就不會滅亡了,因為老百姓就夠吃了。陝北農民造反,就是因為沒得吃,你吃我兒子,我吃你兒子,易子相食,換兒子吃。要不就吃觀音土,吃土脹肚子,全脹死,老百姓隻能造反。要是玉米、甘薯來了,就沒事兒了。這東西原產於拉丁美洲,那裏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還在亞洲的菲律賓有殖民地,而菲律賓有大量華僑。西班牙人把它帶到菲律賓,菲律賓華僑把它帶回到中國,最早開始在福建種植,然後逐漸向全國推廣。福建地方多山,地狹人稠,耕地麵積很少,就種這個。它的特點就是使貧瘠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當時,水稻一畝地四五百斤,小麥二三百斤,玉米怎麼著也得六七百斤,甘薯是萬兒八千斤。就算不下雨,你也不用施肥,八千多斤;如果風調雨順,再一施肥,一萬多斤高高的。大粗白薯,你吃去吧!降血糖、降血脂,健康食品。甭管什麼樣的土地都可以種,不挑地方,產量還那麼高,太適合咱們中國了。大清兩百多年少有農民起義,玉米、甘薯居功至偉。
老百姓能夠吃飽,中國人口也就翻著來了。清朝的時候,人地矛盾就已經很突出了。康熙登基之初,人均耕地麵積是25畝,乾隆的時候就變成6畝了,道光的時候就變成3畝了,今天連1畝都沒了。
康熙就說過:“本朝統一以來,六七十年,百姓俱享太平,戶口日益殷繁,分一家之產,供數家之用,豈能家給人足?”但是當時沒有辦法,也不懂計劃生育,人口增加給中國造成的壓力一直影響到今天。中國社會財富的增長跟人口的增長不成比例。更關鍵的是,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增長多,北京、上海的人口出生率比歐洲都低,負增長,但是北京人口卻年年增加。中國這塊土地,頂多養活六億七千萬人,這是最合適的,現在已經是兩倍了。
當時畢竟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能夠養活眾多人口,就可以騰出更多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農產品的商品化。清代前期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擴大,形成了一些專業性的生產區域。比如北京豐台花鄉,就產花,蜜蜂才吃花呢,我這個花種出來,肯定是買賣、交換的。
資本主義萌芽
明清時候,手工業進步很快。生產工具上出現了紗綢機。生產技術有了雙色套印,以前印刷品都是黑白的,這個時候彩色印刷品開始出現。還有地區間的分工,比如織造尚鬆江、漿染尚蕪湖。鬆江的布織得最好;布要去漿染,蕪湖最好。鬆江就管織布,織完了布賣出去,蕪湖那兒管染,這就是商品經濟。規模、產量也很大,比如廣東佛山的冶鐵業發達。佛山是黃飛鴻的家鄉,中國南北兩個武術之鄉:河北滄州、廣東佛山。滄州原來也是冶鐵中心,北宋大鐵獅子天下聞名。這兩個地方據說家家習武,冶完鐵,就練練刀。你拿出一把刀,給顧客表演一下,一耍把自己手指頭切了,那誰買你的刀?所以,得習武,自己先耍會了,幹什麼吆喝什麼。
明朝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蘇州出現了以絲織為業的機戶,開設機房,雇用機工。機房就是工廠,機工就是工人。有人認為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雇傭關係。明代蘇州機工的狀況是“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生產特點的是“計日受值”,拿日薪。“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地上擺一塊小牌,寫上“裝修”,立橋以待。“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如果機房的工作停了,這幫人就失業了。這跟今天工人的感覺是一樣的,所以認為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當然很多學者對這種看法嗤之以鼻。《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涉就“與人傭耕”,人家出錢,讓陳涉幫他種地。能說秦朝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嗎?有雇傭就是資本主義?宋朝普遍都是雇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