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浪淘沙,滄桑巨變(明清)(7)(2 / 3)

所以有人講,明朝實際上是中國曆史上第三次南北朝。蒙古人幾乎是全身而退,還控製著蒙古的草原大漠,隨時南下,威脅明朝的北疆。明朝中期,為防止蒙古而修建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綿延一萬多華裏,折合六千多公裏。現在我們一說長城起止點就是山海關到嘉峪關,那會兒山海關以東也有長城,可能大清入關之後拆得差不多了,它不但防蒙古,還把建州女真擋在了關外。

明長城比起秦長城來更靠南,明朝把都城遷到北京,就是天子戍邊,皇上來守大門。一般部隊都集中在邊境和首都,這下把首都擱邊境上,部隊集中在邊境,也就是集中在首都了,一舉兩得。當時北京城三大營就擁有50萬軍隊,三千營、神機營、五軍營,光這三大營的兵力,就占了明軍總兵力的將近三分之一。這樣既能保衛京師,又能戍守邊疆。

我給你東西不就完了嘛

明代草原上的蒙古族,分為韃靼和瓦剌兩部。瓦剌是蒙古的別部,臣服於韃靼,後來勢力逐漸發展起來。1449年,明朝建立不到80年的時候,揮兵南下。明英宗率50萬大軍應戰,京師三大營全部調了過去。在河北土木堡,被兩萬瓦剌騎兵打得全軍覆沒,當然這是由於宦官王振瞎指揮造成的,但也說明了瓦剌騎兵戰鬥力之強。明英宗本人被俘,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跟“靖康之變”有一拚,皇上都被人逮著了。瓦剌首領也先自稱大元天聖可汗,想恢複大元江山,率十萬大兵南下,直抵北京。於是,爆發了氣壯山河的北京保衛戰。

明朝曆史上有兩次北京保衛戰,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崇禎二年,後金入關,袁崇煥袁督師領導的北京保衛戰。這一次北京保衛戰的指揮官是兵部尚書於謙[9],他指揮了北京保衛戰,打敗了蒙古人。明英宗被俘之後,於謙力主立英宗的弟弟郕王監國,後來繼位就是明代宗,年號景泰。北京有一種工藝品叫景泰藍,就是明代宗景泰年間形成。景泰皇帝即位的時候,明英宗還在蒙古草原上喝羊奶呢。也先這個人還不錯,一看皇上沒什麼用,不但沒殺,還給送回來了,他也可能是送回來之後想讓哥兒倆搶皇位。明英宗遣返回來之後,被關在南內。明代宗短命,七年就死了,沒活過哥哥,明朝皇帝基本上沒有一個長壽的。代宗斷氣之前,宦官和大臣擁立明英宗複辟,這就是“奪門之變”。英宗複辟後,第一個殺的就是於謙。我當年在草原上喝奶,你立我弟弟,差點兒讓我死在那兒,我不管你於江山社稷有功,我要報私仇。於謙也埋在了西湖畔,跟嶽飛一樣,“為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知重西湖”。他們有少保銜,嶽少保、於少保都埋在杭州,為這個美麗的城市增添了一股英氣。

明朝一共16個皇帝,太祖的孝陵在南京,建文帝死無葬身之地,遷都北京以後是14個皇帝,昌平隻有十三陵,獨缺代宗景泰皇帝的墳。因為英宗一複辟就把他降封為王,埋葬在玉泉山。英宗的兒子憲宗繼位,人比較厚道,我叔叔好歹做過七年天子,又把他的墳改建了,綠琉璃瓦換成黃瓦,但是地方沒變,還是在那兒,規模比較小,本來是王陵,但今天除了一個碑亭什麼都沒有。

瓦剌被於謙一打敗就衰落了,之後韃靼興起。韃靼的俺答汗與明朝修好,兩族開始和平共處。蒙古人入主中原將近一百年,回到草原上連冶煉都不會,生活必需品完全要靠中原給提供。每一次南下的目的就是搶東西,一口鐵鍋在草原上能值黃金百兩,沒鍋沒法煮肉,老吃烤串費勁啊。鐵器特稀有,鍋還好說,不行我就吃烤串。刀、箭頭從哪兒來啊?不能拿木頭削尖了幹啊,蒙古人打仗就為了這個。後來明朝皇帝跟俺答汗兩人一合計,你也別打我了,我幹脆給你東西不就完了嘛。你不就是要鹽要鐵嘛,你給我馬,給我奶製品。所以,雙方就友好了,呼和浩特城就是俺答汗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