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改變最重要
最初士大夫階級看到的洋人的長技,隻是洋人的技術,而且還隻是軍事技術,他們對洋人的認識還是很皮毛的。所以要學洋人的火器,洋人的造船,你得知道那船不是作坊裏造出來的,隨便找一個鐵架子焊一個大炮,不可能,得在有大機器的工廠裏麵才可以做出來。另外,這些主張還得付諸實踐。
姚瑩是台灣兵備道[27],在鴉片戰爭當中抗擊英國,寫過一本《康紀行》。姚瑩對西南形勢進行了全麵考察,《康紀行》對於加強西南邊防作用甚大。
徐繼佘是福建巡撫,因為在《瀛環誌略》中說外國的東西不錯,而且尤讚外國製度,所以被彈劾罷官。徐繼佘盛讚華盛頓,認為他造反比陳勝吳廣都牛,割據比曹操劉備都厲害,但是他不當皇上,不傳子孫。非常像咱們中國的堯舜,堯舜搞禪讓。華盛頓治理國家,推崇謙讓,致力於培養良好的傳統,而不崇尚暴力征服,這跟許多國家截然不同。徐繼佘說自己曾看過華盛頓的畫像,其氣度堅毅,相貌雄偉,超凡脫俗,不能不說是一位人中俊傑!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國家,幅員廣大,既不分封王侯,也不搞權力世襲,公權交由公眾來執掌,開創了古今未曾有過的先例,真是個奇跡!西方的曆史人物,實在不能不推華盛頓為第一!
徐繼佘熱情地歌頌了一番華盛頓,朝廷就有人彈劾,他說我們大清製度不好,說我們兒子傳孫子,徐繼佘就慘了,可見那時候保守勢力是非常強大的。中國天朝上國的觀念、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改變,可謂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最早涉及製度革新的是《資政新篇》,這本書具有資本主義性質。1859年由“太平天國”的“幹王”洪仁玕提出。他原來是拜上帝會骨幹,到外地傳教,朝廷通緝他,他就躲到了香港,香港當時已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洪仁玕見過一點資本主義的皮毛,回來以後寫了一本《資政新篇》。
對於《資政新篇》,學者潘旭瀾先生曾指出:這並不是洪秀全主動“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產物,而是出於壓服諸將領的現實需要。從書中羅列一些外國人名字,稱“與弟相善”,以自我炫耀,尤能說明這一點。洪秀全看過後批準刻印,直接原因是為洪仁玕樹立威信,並表示自己善於擢拔能人之英明。
還有一個深層原因是,奏章開頭及貫串全文的“權歸於一”、“強本弱末”,即希望“天王”高度集權,他防止各地將領叛亂的辦法,很合洪秀全的胃口。盡管如此,洪秀全卻在幾處作眉批明確表示不同意,同時僅僅將這個“以廣聖聞”的奏章批準印發給將官做參閱資料而已。所以,包括李秀成在內的高級將領都對《資政新篇》不屑一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862年,洪秀全重新頒布《天朝田畝製度》這個具有根本性的政策文件,將作為參閱資料的《資政新篇》加以否定,至少是取消了。
注釋:
[1]工業革命於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資本主義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它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亟待打開亞、非、拉落後國家的大門,把整個世界納入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係。
[2]越南古稱,安南一詞,最初作為地區名出現於中國載籍,是唐代初葉的事。
[3]明清以來的中外貿易,中國規定以貨易貨,中國金銀不準流出去,隻準西洋的銀兩流進來做交易。
[4]綠營兵主要由招募的漢人組成,因用綠色旗而名綠旗兵,以營為主要基層編製,也稱綠營兵。綠營兵除在京師五城戍衛以外,絕大部分分駐全國各省。提督為各省綠營的最高武官。
[5]明朝崇禎年間,加派的賦稅名,遼餉、剿餉、練餉,合稱三餉。
[6]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防範日本的需要,和經濟上重商主義的考量,杜絕貴金屬外流,在對外貿易上除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永樂以後,隨著中國海防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禁令漸弛。後隨抗倭狀況禁令時緊時鬆,開放海禁後,為資本主義的萌芽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