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無能,台灣人民有種,台灣人民自發進行了保衛戰,前後五個多月大小百餘仗,打死打傷日軍3萬多人,比甲午戰爭當中清軍打死打傷的日軍都多。日軍主力部隊近衛師團有一半被消滅,近衛師團和日本的二、三、五、六師團,並稱日軍的五大主力。近衛師團在這一仗被消滅了近一半,以後曆次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出動過,隻保衛皇宮。近衛師團師團長、陸軍中將、明治天皇的叔叔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被擊斃,第一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也被擊斃,近衛師團死了一個中將師團長、一個少將旅團長,這個師團長還是皇叔劉玄德一樣的人物。但可惜沒能保住台灣。
06.老佛爺掐斷了變法的路
維新人士十大論條
甲午戰爭中國損失太大,麵子上也過不去,梁啟超先生講:“華夏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這一仗可把中國人打醒了。我們為什麼敗給小日本,有人開始琢磨,因為我們的變革沒有觸及根本,小日本除了人種不能變,其他全變了,完全西化。咱們是弄一點皮毛,“中國文武製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得,現在火器跟人家一樣了,還幹不過人家,而且幹的還不是歐洲,是它的學生日本,跟老師打就更打不過了。這樣一來,中國人認識到,製度也得變革,所以才有了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中華民族麵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被破壞,大量的勞動力市場湧現,朝廷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製,標誌著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經濟政策——從商鞅變法開始的重農抑商政策開始改變,與世界潮流接軌,資產階級活躍異常。
19世紀60年代,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出現早期維新思想。王韜、鄭觀應在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文化上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政治上實現君主立憲,突破了洋務運動的思想主張。早期維新思想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隻是就事論事。
有行動的是康有為、梁啟超等幾位,他們的思想為變法做了理論準備,主要行動是:
第一,開辦學堂,即廣州的萬木草堂。萬木草堂主要講授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曆史政治沿革得失,涉及西方國家曆史、政治,也注重體育和音樂。萬木草堂創辦之初,康有為就主張“脫前人之窠臼,開獨得之新理”。草堂的命名,就有培植萬木、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的意思。
1891年3月,康有為撰寫了《長興學記》作為萬木草堂學規,以《論語》“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為綱,對學生施以德、智、體教育。在德育方麵,康有為提倡厲節、慎獨、主靜、養心、檢攝威儀、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同體饑溺等傳統道德修養,其中的內容仍然沒有脫離封建教育,但他的目的則在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從而讓更多的國民發憤圖強。在智育方麵,當時萬木草堂開設四種課程:義理之學、經世之學、考據之學和詞章之學。義理之學,包括孔學、佛學、周秦諸子之學、宋明理學、泰西哲學等;經世之學,包括政治原理學、中國政治沿革得失、萬國政治沿革得失、政治應用學、群學等;考據之學,包括中國經學、史學、萬國史學、地理學、數學、格致學等;詞章之學,包括中國詞章學、外國語言文字學。
這些課程,雖然還是以傳統的學術為主幹,但與當時專學八股、帖括詞章的傳統學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體育方麵,除規定上體育課之外,康有為又將體育與習禮結合起來,寓體育於禮儀音樂之中,並舉行兵操和射擊練習。在弟子們的幫助下,康有為編著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製考》,托古改製,宣傳今文經說,鼓吹變法維新。起初學生不滿20人,後增至100多人,培養出了一批著名的維新變法人才,其中梁啟超、麥孟華、徐勤等成為戊戌變法的骨幹。1894年,康有為赴北京參加會試,學堂一度停辦。1896年後又有短期講學活動。由於萬木草堂明確提出中體西用為辦學宗旨,而且采用中西並重的教育內容,對當時的書院教學影響很大。後來梁啟超在湖南主講時務學堂時,基本上承襲了萬木草堂的辦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