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國內有相當數量的有誌青年去日本探索救國之道。中日兩國完全撕破臉皮,血海深仇的局麵是從“二十一條”日本要滅亡中國開始。中國一看,同種同文的日本人比大鼻子藍眼睛還要狠,這才跟它正式鬧掰。日本欲置中國於死地的種種做法是其政治家的短視。
同盟會橫空出世
在日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也就是今天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的直係祖先。同盟會成立後,推舉孫中山為總理,總理不是政府的職務,而是國民黨的最高領袖。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最高領袖改稱總裁,等蔣介石去世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最高領袖改稱主席。所以國民黨一說先總理肯定就是孫中山,先總裁肯定就是蔣介石。主席就多了,從蔣經國到李登輝、連戰、吳伯雄、馬英九。
同盟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民報》為機關刊物。這標誌著中國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孫中山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這個順序不能顛倒。國民政府時期中國的國歌頭幾句就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就是民族主義。韃虜指的是清朝,就是要推翻清朝統治,雖然沒有明確反帝,但推翻清朝的統治,自然也就打擊了帝國主義。“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最早是朱元璋提出來的,朱元璋在北伐的布告裏說:“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也是16個字。孫中山把前八個字基本照搬,後兩句給改了,水平就高了。
“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就是要推翻帝製,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推翻了清朝之後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共和國!絕不能讓帝製在中國大地上再次出現,這個共和國叫“中華民國”。
“平均地權”是民生主義。中國最多的老百姓是農民,民生問題首先就要解決農民生計問題,讓他們有土地可種。所以三民主義主張核定地價,漲價歸公。給地主的土地定價,比如1畝地10塊大洋,100畝地就是1000塊大洋。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房地產增值,土地值錢了,1畝地漲到了100塊大洋,你賣100畝地應該是10 000塊大洋,但是自己隻能得1000塊,9000塊歸國家。國家拿了錢買地,然後分給農民。孫中山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國家不用花錢,地主能夠保本,農民能夠分到土地,是三全其美的事。
可地價是市場說了算,憑什麼1畝地能賣100塊我落10塊?這個地我可以不賣,或者是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給你攪黃了。比如我想賣房,我的房是單位的房改房,當初花了2萬塊錢買的,70平方米,現在是1平方米1萬,我應該賣70萬,但是單位說了,我有優先權,我給你50萬,你不能賣給別人。那我出租,一個月2000塊,多租幾年不就回來了?隻要以私有的形式存在,農民的土地問題就解決不了。
孫中山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他接受了科學的訓練,以歐美學說來充實自己的理論,使它係統化、具體化。孫中山在《同盟會宣言》中說明實行三民主義的步驟分為軍政、訓政、憲政(軍法、約法、憲法)三個時期。軍政是破壞時期,注重民族革命;訓政是過渡時期,建設自治,促進民權,注重政治革命;憲政建設之首在民生,注重社會革命,三種革命代替歐美社會演進的三種過程[2]。
劉郎死去霸圖空
跟資產階級改良派一個勁給皇帝上書,要求變法不同,革命黨人直接武裝反抗。康有為說的那些東西在今天一看似乎都很有道理,當時的中國為什麼不能搞民主?康有為認為當時中國人文化程度低,如果照搬西方民主那一套就打起來了。可印度文盲比中國多多了,從1947年獨立到現在12次全國大選,沒有一次亂套。民主與文化程度的關係並非如康有為說的那般簡單對應。革命的理念已經在很多人心裏生根,特別是在留學生中。各地大小起事不斷。
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的學生革命家吳祿貞,回國後在湖北的新軍[3]中服役。利用職務之便,他在陸軍中安插了幾位同誌,在士兵中搞宣傳鼓動工作。他和幾位向往革命的朋友在湖北省各地方的學校裏舉行集會,宣傳革命,並散發激進的刊物和傳單。他們組建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組織,取名為科學補習所,冒充學術團體。他們收到消息,黃興計劃在1904年秋發動起義,於是他們就在湖北作了安排以配合黃興在湖南的行動。這是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同時在湖南的六個城市起事,還希望能在湖北、四川、江西、南京和上海得到響應。起義的時間定在慈禧太後的70歲生日,即1904年11月16日。但清廷的耳目偵破了這一密謀,迅即予以撲滅。